国际上多年来单胺假说一直占据着情感障碍疾病发病机制主导地位,但近年来发现神经肽及神经可塑性在情感障碍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传统单胺假说提出了挑战。本研究以愤怒郁怒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选取与情感障碍密切相关的神经肽VEGF及其受体亚型为切入点,运用系列行为学评价方法客观衡量愤怒与怒情绪改变;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不同脑区及外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电镜观察海马CA3区血管结构及神经突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对VEGF在不同脑区的表达进行定位;PCR及凝胶成像检测CREB、VEGF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VEGF 及CREB蛋白表达。从而部分揭示愤怒郁怒及其伴随行为的中枢机制,为现代医学增添人们迫切需要了解的新认识;为中医学肝主疏泄太过不及微观机制作出科学解释,创新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理论,验证"肝主疏泄与神经肽及其相关信号转导通路有关"的科学假说。
本课题采用社会隔离配合居住入侵方法,建立诱发愤怒郁怒情绪反应大鼠模型,应用电镜、免疫荧光、放射性受体配体结合、Real-time PCR、Western Blot等技术,进行愤怒郁怒大鼠模型不同脑区及外周血VEGF含量变化及神经可塑性研究;怒郁怒大鼠模型不同脑区VEGF与Flk-1受体结合情况研究;愤怒郁怒大鼠不同脑区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造模一周后HA组大鼠攻击行为得分均较LA组显著上升,而攻击行为潜伏期则显著缩短。旷场实验得分HA组较正常对照组、LA组均有显著性差异,LA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上升。两组糖水偏耗系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电镜显示,造模组血管及胶质细胞周围见大片电子空白区,内皮细胞大量溶解,残存的线粒体空泡变性,多处基膜片状溶解断裂,紧密连接融合扩张。给药后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对照组细胞核形态正常,核膜光滑,胞浆内细胞器清晰可见,突触结构正常,突触前可见清亮突触小泡;造模组细胞核膜皱缩变形,线粒体脊模糊,胞浆内散见多个溶酶体;给药组显著改善。说明怒情绪导致突触超微结构受损,氟西汀、白香丹及舒郁胶囊干预后可显著改善突触损伤。免疫荧光显示,正常组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细胞排列紧密整齐,多为圆状;而模型组大鼠部分海马CA3区锥体细胞间隙变大,部分细胞缺失,排列不够整齐;给药后得以改善;正常组大鼠额区细胞分布均匀,形态多为点状或圆状,造模后发现细胞分布均变稀疏,形态多为椭圆形,给药后细胞分布及形态得以改善。ELISA显示,愤怒及郁怒组较对照组及给药组,海马VEGF含量显著降低;给予氟西汀、调肝方药白香丹及舒郁胶囊后均显著改善VEGF含量降低。而血清中VEGF各组含量无差异。放射性受体配体结合实验显示,愤怒组较对照组及给药组,VEGFR2与特异性配体结合活性显著升高;郁怒组较对照组及给药组,VEGFR2与特异性配体结合活性显著降低。给予氟西汀及调肝方药白香丹及舒郁胶囊后均显著改善怒情绪应激所致VEGFR2与特异性配体结合活性异常。Real-time PCR显示,模型组较对照组,海马及额叶VEGF mRNA表达显著降低,给药组能显著改善怒情绪应激导致的这一改变;而两脑区VEGFR2 mRNA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蛋白不同程度的参与了怒情绪诱发的行为异常。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分形维数和支持向量机的串联电弧故障诊断方法
Himawari-8/AHI红外光谱资料降水信号识别与反演初步应用研究
PI3K-AKT-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Wnt 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难治性白血病形成机制中作用的研究
GABABR介导GABA调节中缝背核5-HT能神经元在愤怒郁怒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在慢性心衰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诱发愤怒、郁怒大鼠模型脑中枢关键指标筛选及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