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经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黄土富含碳酸盐且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强烈的机械侵蚀和化学风化使黄河水体具有极高的碳酸盐体系,并通过体系平衡使水体CO2不断向大气释放,是大气CO2的源。另一方面化学风化消耗大量的大气CO2,初步的估计可能会超过黄河水体向大气的释放量。这就给黄河流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源/汇问题造成极大的不确定性。开展"黄河碳输运规律及其气候效应"研究,通过黄河无机碳形态分布特征,有机物好氧呼吸、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对黄河水-气界面 CO2通量的影响,以及重大人为活动-调水调沙期间碳输运特殊性研究,揭示黄河水-气界面CO2交换的控制机制,给出水-气界面CO2交换的季节差异及通量。在研究确定碳酸盐、硅酸盐化学风化产生离子来源的基础上,估算黄河流域化学风化消耗CO2的量值。将黄河水-气界面的CO2释放与流域化学风化CO2消耗进行综合研究,全面评估黄河流域碳循环的气候效应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黄河碳输运规律及其气候效应
气候变化驱动下黄河源区下垫面变化及其径流效应
黄河入海泥沙在渤海海域的悬移输运及其地貌与沉积效应
黄河流域农业灌溉的区域气候水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