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场是近岸海域典型的子生态系统之一,也是鱼类、节肢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资源的重要栖息场所。本项目通过对天然马尾藻海藻场各生物群落的生态学和生物学调查以及室内实验分析等手段,查明马尾藻海藻场碎屑食物链和牧食食物链的各生物过程及其相互联系的主要环节;结合底栖海藻不同生长阶段的株高度和株密度、生物量及由此引起的藻场内光照、流态、水温和碎屑等分布特征的研究,解析藻场的生境特征季节变动参与藻场食物链生物过程、及藻场优势种群对藻场生境季节变动响应的机制;在此基础上,阐释马尾藻海藻场水生生物资源的养护机制,充实海藻场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为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中提出的"渔业资源保护与增殖"、"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等行动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海藻场是维持岩相海岸和岛礁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生境,其生物资源养护机制研究是当前各国近岸生态研究和环境保护的热点和前沿,可为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本项目主要研究马尾藻海藻场生境特征、食物网及优势种群对生境变动响应的机制。.主要成果有:1、马尾藻海藻场主要分布在海岛的东南侧。海藻场覆盖度随季节变化趋势为:夏季(63.7%)<秋季(66.7%)<冬季(69.6%)<春季(80.5%)。海藻株高在春季最大,为0.727m,其次为冬季0.452m和秋季0.360m,夏季最小0.164m。海藻体积百分比春季最大8.1%,其他为夏季6.0%、秋季6.4%和冬季6.7%。2、马尾藻海藻场铜藻的生长和月均增长量的存在明显的周年变化规律,夏季(5月底至6月初)铜藻幼体快速生长,秋季至冬季生长缓慢,春季(3月~5月)快速生长,以4月份生长速度最快。 3、海藻场光照日变化明显,其次为周变化,季节变化最小,海藻场内向下辐射传输的光照强度数值模型为:E_d (z_d )=E_d (z_d-1)[1-R_d ]*e^[-a_L t_L l_((z) )-K_d (z)∆z] 4、海藻场碎屑是海源性有机碎屑来源,碎屑日沉积量随季节变化,其中夏季最大,为0.84 kg/m2,其次是秋季0.15 kg/m2,春季最小0.06 kg/m2。5、海藻场主要的碎屑食物链:大型海藻→海胆、蟹类、螺类等底栖→微生物等原生生物;大型海藻→钩虾、麦秆虫等端足类→微生物等原生生物;大型海藻→中华哲水蚤→小型鱼类/软体动物→微生物等。主要包括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箭虫、中华哲水蚤、紫海胆、镶边海星、日本鼓虾、脉红螺、瘤荔枝螺、双角互敬蟹、日本蟳、口虾蛄、厚壳贻贝和条纹隔贻贝等。6、海藻场牧食食物链:春、夏季为大型海藻→植食性生物(钩虾等端足类)→杂食性鱼类(褐菖鲉)→肉食性鱼类(花鲈);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浮游食性鱼类(春季为鳀鱼;夏季为赤鼻棱鳀和蓝圆鲹)→肉食性鱼类(花鲈或黄姑鱼);秋、冬季为附着微藻或底栖微藻→虾、蟹类→杂食性鱼类(褐菖鲉、斑头鱼等)。.7、海藻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机制主要体现在为各种生物提供饵料场(索饵场)、产卵场(繁殖所)和庇护所(育幼所)三个方面。其中土著种在藻场最为茂盛的阶段优先利用其饵料场功能,其次是庇护所功能;洄游种则主要将其作为庇护所利用,饵料场功能次之。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多空间交互协同过滤推荐
海藻场生态系统结构及其生物资源养护能力的研究
基于宏基因组/表面展示技术的芳烃污水生物资源化处理及调控策略研究
广西沿岸人工海滩养护效应及动力地貌变化机制
热带马尾藻中两株内生真菌活性成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