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鱼礁产生的上升流和背涡流作为切入角度,通过水理模型实验和数值计算等手段,建立不同人工鱼礁配置与上升流、背涡流规模大小的数量关系,并获得适合我国海域特点及国情现状的人工鱼礁建设的技术参数系列,如对应于海域典型流速的礁体高度与水深的最适比例、鱼礁配置的最适规模等;然后,针对实际海域的流场特点及人工鱼礁建设情况,探明该海域由于人工鱼礁投放而引起的上升流和背涡流规模大小;在此基础上,以实际海域人工鱼礁投放前后的表底层营养盐、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和渔业资源的组成种类及其生物量、鱼礁区生态转换效率的变化为内容,运用粒径谱方法定量评价实际海域由于人工鱼礁投放而产生的生态环境变化。本项目的完成将为高效、经济和安全地进行我国的人工鱼礁渔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保证,并产生可观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人工鱼礁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人工鱼礁上升流涡动混合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潮间带风电场的人工鱼礁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以江苏为例
人工鱼礁区食物网结构和功能对季节性低氧的响应-以烟台牟平人工鱼礁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