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在进入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灾害强度日益增加,自然灾害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威胁。评估自然灾害的经济影响对于估计个人和社区的脆弱性、评估减灾价值、实现灾后援助的资源有效配置、帮助灾后的恢复决策以及通知保险公司潜在责任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本项目以汶川地震灾害为例,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使用事件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计量分析等方法,估计汶川地震对四川省、其内部主要市(县)灾区、其邻近区域、其他区域以及全国等不同空间范围的经济影响;震后主要灾区不同时段的影响;生命线的灾后恢复力以及震灾对不同群体的分布性影响,旨在探讨我国自然灾害经济影响评估的系统框架及模型方法,并兼顾关键部门和群体的专门研究,同时对我国统计信息部门就建设、完善灾害评估指标体系和数据库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从而为我国政府部门未来的防灾减灾、救灾及恢复重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正在进入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灾害强度也日益增加。研究自然灾害的经济影响对于估计个人和社区的脆弱性、评估减灾价值、决定适当的灾后援助、帮助灾后的恢复决策以及通知保险公司其潜在责任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本项目以汶川地震为例研究自然灾害的经济影响,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1)震后四川省境内重点灾区的经济影响,研究发现:2008年,汶川地震39个国定重灾县经济增速由上年的14.8%转为下降2.2%,其中10个极重灾县经济下降25.3%。在灾后的几年间,39个国定重灾县经济发展加速,产业结构优化,民生得到改善,其中10个极重灾县尤为明显;2)震后不同时段的经济影响,首先建立理论模型,根据灾前经济所处状态及灾害对人均资本存量所造成的影响分成四种假设,分别分析其经济影响,然后展开实证分析,即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预测在不发生地震情况下四川省GDP的反事实值,将“有灾”和“无灾”两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震后四川省的实际GDP高于其“无灾”的预测值,而且差距逐年加大;3)震后恢复重建政策的评估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采用倍差法的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灾后重建政策通过提高人均资本存量和技术进步促进了四川经济增长。其次,构建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因子分析法的结果表明,大部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2008年出现大幅度下降,但灾后恢复重建企业政策起到缓解作用。最后,对汶川地震灾区的群众的满意度进行实地调研,结果显示有72%的群众表示对灾后恢复重建政策表示满意,其中,水利设施情况、水电气基础设施情况和移动通信等通讯设施情况的满意度均值较大,村镇组织和心理安慰工作状况、重建过程中所得补贴合理程度和教育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条件三者的满意度状况较低。4)分布性影响研究,运用不可操作性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汶川地震对四川省各行业所造成的间接经济影响。其中,农业所受到的间接经济损失占所有部门间接经济损失的30%,工业所受到的间接经济损失占间接经济损失的百分之五十以上。此外,使用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分析四川省灾后各部门发展变动情况,我们发现采掘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及金属矿物制造业等重工业产出增长较为迅速;生产技术变动对多数行业特别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起到负面作用,最终需求的变动则对总产出有正面影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突发灾害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以雪灾为例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影响评估与政策优化研究- - 以山东省为例
基于中小学校灾害风险评估的韧性研究——以汶川地震灾区为例
城市多灾种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以上海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