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部旅游流深刻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学与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随着城市功能转型与旅游发展,旅游流对城市交通格局、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城市环境等的影响日益凸显。如何从城市微观尺度,探索旅游者时空行为与城市环境互动及其深层作用机制?如何科学地进行空间引导?.本项目拟以南京、黄山为案例,从城市内部旅游者空间决策和流动过程角度出发,分析旅游者认知与行为空间特征,探索空间认知、环境信息、节点选择意愿、路径选择意愿、旅游偏好等对认知与寻路行为模式的影响;将旅游者产生的行为序列最优比对,通过行为序列技术挖掘行为模式,揭示其群体规律;采用社会网络,测度旅游流网络结构发育程度与优劣;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旅游流驱动机制模型,系统研究供需、时间、空间、认知、信息等影响因素及其关系;提出旅游流空间引导对策。力求丰富城市尺度旅游地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为科学实施城市旅游管理提供典型例证。
课题组按照项目计划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发表了标注本项目课题号的成果6篇,其中,国外SSCI期刊论文1篇、国内学术核心期刊4篇、一般学术期刊1篇。支持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3篇,培养硕士1名。.研究提出了城市旅游流构成六要素及四大基本特征。城市旅游流由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速、路径等六要素构成;分析了城市旅游流的系统性、动态性、双向流动性、空间层次性等特征。.从城市旅游流宏观视角,运用探索性时空分析方法,分析揭示了中国城市旅游流时空变化过程与模式。城市旅游流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城市热点区域集中在都市圈。三维趋势面和可视化分析表明,空间不均衡现象显著,呈现东密西疏、南密北疏的空间模式。城市旅游流小峰中心形成,主要围绕核心城市并向周边城市蔓延。时空方差矩阵反映了区域空间一体化逐渐显现,识别和可视化890个连接线,269个连接线形成了10个空间集聚区。.从城市旅游流微观视角,融合地理信息系统与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采集游客追踪数据分析揭示了城市游客流动格局和路径轨迹模式。研究究发现南京市游客流动形成“大分散、小集聚”圈层式空间分异模式。热点区具有倾向于重点旅游景区集聚、城市中央商务区集聚、重要文化空间集聚、重要交通设施集聚等特征。借助追踪分析方法,挖掘出了单节点轨迹、区域内部轨迹、区域间路径轨迹3种路径方式。识别了110种不同路径轨迹序列,形成7类区域间路径轨迹模式,游客路径轨迹中存在着明显的结构分层。.以新的视角研究了城市旅游地系统空间演化模式及机制。构建了旅游地空间演化基本模式,阐释了以漓江为主导的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系统演化过程,归纳其经历了萌芽期、极化期和优化期,3个阶段分别体现出均质发展、极化发展、扩散发展的特征。探讨了旅游地系统演化机制,在萌芽期,资源禀赋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极化发展期,受循环积累因果效应的推动,不同类型的需求成为建构的主要动力;在扩散发展期,对综合效益的追求成为主导力量。.研究分析了旅游流对人居环境的效应。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能源消费结构、居住条件、环境卫生5个方面构建了人居环境质量差异评价指标体系。人居环境质量呈现“双核突出,中部跟进,外围凹陷”的异质异构空间格局。受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旅游发展、地域文化等因素综合影响。旅游发展过程中注入的一系列新型人地关系因素是当前影响区人居环境关键性驱动力。.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因素及模型与机制研究—六大城市入境旅游为例
民族旅游地空间政治的实践:过程、机制与意义
旅游交通对城市旅游基础设施的空间作用机制研究——以厦门为例
旅游发展对城市社会空间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机制与调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