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病毒感染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之一。本课题组首次发现:清热解毒中药淡竹叶中的黄酮碳苷类化合物可特异性地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抑制作用的强弱与黄酮碳苷的结构密切相关;初步的作用机制研究显示,黄酮碳苷类化合物抑制RSV活性的作用机制与病毒唑不同,主要在病毒复制早期发挥作用,可抑制病毒进入宿主细胞,推测该类化合物抗RSV活性的作用机制为阻止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粘附或融合。本项目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分离和富集淡竹叶中的黄酮碳苷类化合物,评价不同结构的黄酮碳苷类化合物对RSV的抑制活性,研究该类化合物抗RSV活性的构效关系,并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黄酮碳苷类化合物抑制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作用机制,重点考察该类化合物与病毒的粘附和融合相关的囊膜蛋白的相互作用,为研究和开发特异、高效、作用机制明确的新型抗病毒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本项目研究淡竹叶中的黄酮碳苷类化合物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构效关系和作用机制,经过3年的努力,已基本完成研究计划。首先,我们从淡竹叶中分离和鉴定了25个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碳酐、氧苷和苷元,其中10个新黄酮碳苷。对从淡竹叶及其它草药中获得的50多个黄酮类化合物的体外抗RSV活性进行了测定,构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6位单葡萄糖取代的黄酮碳苷(如异荭草苷)具有很好的活性,而且因为黄酮碳苷的毒性低,因此该化合物的抗病毒SI值大大高于阳性对照药物利巴韦林;另外黄酮上的酚羟基及羟基苯丙酸酰取代基,有利于黄酮类化合物的抗RSV活性。淡竹叶黄酮碳苷类化合物抗RSV的机制与病毒唑不同,在病毒复制的早期和晚期都有抑制作用,也能缓解RSV导致的病毒性炎症;在小鼠体内,淡竹叶黄酮碳苷不但可降低肺组织中病毒的滴度,并能通过免疫调节缓解RSV感染引起的肺炎的症状。因此,淡竹叶黄酮碳苷类化合物有望开发成为具有预防和治疗双重功效的抗RSV新药,而且具有多酚羟基取代(尤其3-位酚羟基)和羟基苯丙酰(如咖啡酸)取代的6位单葡萄糖黄酮碳苷可作为新型的抗RSV先导药物做进一步研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七羟基异黄酮通过 Id1 影响结直肠癌细胞增殖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两种地胆草属植物中咖啡酸衍生物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研究
枳椇属黄酮碳苷抑制RSV病毒活性及其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
咖啡酸衍生物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F蛋白的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研究
鸡骨草黄酮碳苷类化合物的ALK5激酶抑制构效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