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总量控制与市场交易机制的建立将是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实践中总量控制和市场交易机制的经济效率与公平性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本项目以现阶段我国环境经济系统特征为背景,以改善区域公平为前提,以提高碳排放交易机制的经济效率及其制度设计为目的,通过建立我国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最优决策模型和跨期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拟模型,研讨国内碳排放交易机制设计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包括二氧化碳减排成本、二氧化碳初始价格形成机理、总量目标最优设定等;通过建立指标评价体系量化公平性指标,研究不同初始排放配额对区域公平的影响,探索区域间利益平衡机制。研究方法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拟分析平台,结合动态规划、多目标规划、计量经济分析等数量经济分析技术,以实证研究和计算机模拟研究相结合。研究结果将设计出适合我国环境经济特征的、平衡区域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国内碳排放总量控制与市场机制及其配套政策。
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是通过建立市场化的减排机制和金融工具实现低碳发展,和治理局域城市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全国范围内今年底有望进行配额的初始分配,明年将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本项目主要研讨了“我国省级行政区初始配额分配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平问题”、“碳市场价格形成机理及其波动性”和“总量减排目标最优设定与我国社会经济效率问题”。研究表明:.(1).2005-2013年期间,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在逐年增加,但是人均碳排放量增长幅度呈现逐年缩小的态势。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碳排放量存在的较大差异性,由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各省域之间较不平衡,2005-2013年期间各省二氧化碳排放分布基尼系数维持在0.30左右,呈现缓慢下降的态势。.(2).碳排放配额的“时间-空间”上分配方法及其分配结果,涉及到区域间收入分配,即区域间公平问题。本研究基于国家及地区能源消费数据,从基尼系数的内涵出发,研究省域间能源消费及其二氧化碳排放的不平等性及其演进,为国家温室气体减排总量控制目标的区域分解提供依据。过去我国的区域发展政策未能引领各地区实现同步小康,当前碳配额时空分解时应充分尊重区域公平和差异化处理,力争达到同步低碳。.(3).人均收入水平、产业结构特征、城市化水平、政府科研支出、技术进步、能源相对价格水平都是影响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能源经济效率与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由此,政府在策定未来碳排放峰值及其峰值出现的时间方面必须有所考虑。研究发现,我国基本完成工业化,工业部门至少需增加约10亿-1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可能超过60亿吨左右(不包含工艺过程排放)。如果再考虑新型产业和服务产业比重的增大,大体还需增加6亿吨左右的排放。.(4).人工设计市场(man-made market)机制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系统不确定性(systematic uncertainty)与个体不确定性(firm-specific uncertainty)对碳排放权交易均衡价格的影响。完全市场结构下系统不确定性才是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推手;不完全市场结构下个体行为成了价格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政策含义是碳市场的市场主体应该尽可能多,而且最好是让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主体参与市场交易,以减轻系统不确定性对价格波动的影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区域碳排放权分配方案设计与比较
碳排放权分配方案的比较研究与博弈分析:公平与效率视角
资源型产业碳排放损益偏离分析与区域公平发展研究
区域碳排放演化机制及减排配额交易绩效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