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内酯是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多种作用,相关药物已广泛应用于多种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但是,雷公藤内酯又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虽然已有雷公藤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报道,然而临床使用的雷公藤药物未见系统质量分析控制、整体多组分的毒性和药代动力学研究未见报道。本课题采用HPLC和LC-MS技术,对雷公藤内酯进行整体质量的多指标分析控制,以解决其指标不全面、质量无保障的关键问题;对雷公藤内酯进行主要单体成分与整体多组分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揭示其药效作用的协同和相互转化机制,以解决其临床作用机制不明、用药安全无保障的关键问题;并采用色质联用、NMR、2DE和组织MALDI质谱成像技术对雷公藤内酯进行大鼠代谢组学与主要脏器毒性相关性研究,比较确定雷公藤内酯外源性成分的代谢变化,生物体液中内源性代谢物的特征变化,从而揭示雷公藤内酯的多组分多靶点作用机制,毒性产生的外源性成分机制。
本研究利用多种现代联用技术手段,立足中药整体观念,从定性到定量,从体外到体内,对雷公藤多苷片中雷公藤内酯等主要成分进行了整体生物效应物质基础→整体质量控制方法→常规剂量的特征多组分药动学→毒性剂量下的特征多组分毒代动力学→代谢组学→代谢产物系列研究。阐释了雷公藤多苷片的毒性作用物质基础和机制,为雷公藤多苷片临床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参考。研究成果包括7部分。1)研究物质基础 对雷公藤物质基础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归纳,总结了225个化合物的化学信息,计算了其同位素准确质量,建立了数据库,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2)雷公藤多苷片的物质基础 采用LC-MS/MS和RRLC-TOF/MS研究雷公藤多苷片中化学成分,提出了“EIC色谱法鉴别化学成分”和“EIC指纹特征图谱法”比较不同产品物质组成的技术策略,并应用这两种策略对市售10个厂家29批样品的化学成分差异进行了比较。3)雷公藤多苷片整体质量评价 建立了RRLC-TOF/MS法同时测定雷公藤多苷片中的11个特征组分与含量的方法,对雷公藤药物进行整体多指标化学成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厂家产品的成分与含量差异较大,甚至同一厂家不同批次间也有明显差异。值得临床用药关注。4)雷公藤多苷片特征多组分整体药动学研究 建立了LC-MS/MS法同时测定血浆中的雷公藤多苷片中的5个代表性雷公藤碱和3个雷公藤内酯成分的方法,并分别选取Beagle犬、大鼠灌胃给药雷公藤多苷片,进行多组分的整体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雷公藤生物碱的绝对生物利用度高达84%,存在明显多组分协同效应。5)雷公藤多苷片特征多组分的毒代动力学研究 研究在毒性剂量下(正常剂量的10倍)雷公藤多苷片特征多组分在Beagle犬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与毒性反应,以评价安全性及可能的毒性靶器官。结果雷公藤特征多组分中倍半萜类生物碱的药动学行为发生较大变化,体内蓄积和肝损失明显,长期使用应及时调整剂量,预防毒性反应的发生。6) 生物核磁代谢组学法研究雷公藤多苷片对大鼠的代谢影响 雷公藤多苷片对大鼠尿液内源性代谢具有显著影响,与肝线粒体功能受损及三羧酸循环中能量代谢异常有关。7)雷公藤红素在体内外代谢产物研究 采用体外人肝HepG-2细胞模型和大鼠体内模型,利用RRLC-TOF/MS技术对雷公藤红素的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发现10多个代谢产物,这有助于认识雷公藤的体内转化。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端壁抽吸控制下攻角对压气机叶栅叶尖 泄漏流动的影响
甘草干预下雷公藤二萜内酯代谢产物及代谢组学研究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和代谢组学方法的酸枣仁黄酮代谢动力学及睡眠调节机制研究
基于核磁共振的矿物药和稀土毒性的代谢组学研究
基于雷公藤二萜内酯的代谢规律表征雷公藤毒代动力学生物标志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