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之后,由微观审慎向宏观审慎监管的过渡成为金融领域的热点,这一新监管模式的核心学术问题是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测度和建模。本项目认为,不同于一般金融风险,系统性风险的根本属性是尾部风险,所涉及的(多个)机构困境又可视为金融体系的(多元)极值事件,因此可以引入多元极值统计的建模思想和方法。本项目将首先解决多元联合尾部研究中缺乏参数模型及其构建方法的重要科学问题,探索由单位单纯形上任意函数构造多元极值模型的一般方法,并由此推出若干可同时刻画多种尾部相依性的极值分布族。然后基于联合尾部的建模结果,提出新的金融系统性风险测度工具和估计方法,将着重体现风险内生性、尾部风险和逆周期性等特点,并围绕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个体识别、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分配与反馈等关键问题展开研究。最后使用新的系统性风险建模技术,基于横截面和时间双维度对中国金融体系进行实证研究,为未来宏观审慎监管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宏观审慎监管成为金融监管领域的热点,其中的核心学术问题是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测度与建模。系统性风险的本质是尾部相依风险,所涉及的多个机构困境可以视为金融体系的多元极值事件。因此,本课题旨在构建一套基于多元极值理论的系统性风险度量与分配方法,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商业银行及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展开实证研究,以发现新兴市场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系统性风险决定因素,为控制和管理系统性风险提供渠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课题在理论研究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基于极值理论提出:(1)一种新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识别及系统性风险分配方法;(2)一种新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方法;(3)一种新的银行业危机与货币危机共生强度的度量方法;(4)厚尾及异常点存在下期望损失的估计方法。. 本课题在实证研究方面的主要发现是:(1)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具有不同的系统性风险决定因素,前者由规模、杠杆率等资产负债表特征决定,后者则更多的由银行间暴露和表外业务等非传统因素决定;(2)“大而不倒”观点和Basel II均无法完全刻画系统性风险,其中用银行规模比用个体风险分配系统性风险更不合理;(3)金融自由化很大程度决定同时爆发银行业危机和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因此新兴市场金融自由化需适度;(4)资本账户开放度对银行业危机具有良好的预警作用,且作用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截止2013年底,课题组在Economic Modelling、Journal of Operational Risk、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管理科学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共10篇,其中SSCI检索5篇、CSSCI检索4篇。2篇论文获省部级和国际学术奖励。论文4次入选国内外重要国际学术会议。此外,还有3篇工作论文投稿国际刊物,其中2篇正在第二轮审稿。. 在本课题的支持下,负责人覃筱入选了2项人才项目。课题共资助1名博士后、2名博士生和7名本科生完成学位论文,其中1名博士生获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名本科生获上海交通大学“优异学士学位论文”,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理财建议可以当做金融素养的替代吗?
混采地震数据高效高精度分离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基于大数据的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测度及其演化规律研究
监管视角下的金融系统性风险度量与优化建模
跨房地产与金融部门的系统性风险建模与应用
复杂气流条件下基于多元极值Copula的飞行风险概率结构建模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