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几种植物之一。我国以蕨类植物作为蔬菜食用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但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日本对蕨菜致癌性研究较多,认为蕨菜是较强的致癌物,可诱发食管癌和胃癌,且对其他致癌物还有促进作用。研究发现其致癌毒性来源于蕨菜中含有的原蕨苷类化合物的代谢产物双烯酮类化合物(APTs)。但APTs 的检测方法未见报道,已成为蕨类食品中毒性检测的一个"瓶颈"问题。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开发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快速检测蕨菜类食品中多种原蕨苷类化合物及其双烯酮类代谢产物的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为此,本项目拟通过靶向荧光识别技术、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多级质谱检测技术等现代色谱与波谱技术,致力于研究开发一种快速、灵敏度高、分辨率高的分析方法,检测蕨菜类食品中原蕨苷类化合物及双烯酮类化合物,为此类食品的安全性评估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
对原蕨苷类化合物的提取条件进行了筛选和优化。通过考察沸水提取,乙醇回流提取、甲醇室温提取的三种提取方法提取物得率,以及采用HPLC-MS检测方法分析其成分,确定了甲醇室温提取,分步溶剂萃取的方案。由于原蕨苷类化合物本身稳定性比较差,这种提取方式操作温度低,也有利于保持样品的稳定。利用大孔树脂、正反向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半制备液相色谱等现代分析方法从三种植物样品中分离得到了40多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质谱、核磁共振技术鉴定了他们的结构。对其中的原蕨苷类化合物及其降解产物的串联质谱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对其质谱裂解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初步建立了此类化合物的指纹图谱。.研究了原蕨苷类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二烯酮类物质的固相萃取技术,筛选了固相萃取柱的材料和类型,优化了萃取及洗脱条件。研究了原蕨苷类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二烯酮类物质的荧光识别技术,结果发现香豆素衍生物类荧光试剂与二烯酮类化合物可以生成复合物,明显的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在此基础上,对HPLC,HPLC-MS/MS 快速分析鉴定此类化合物的分析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快速分析方法。对今后此类食品中有害物质的快速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实验方法。.依托此项目共发表SCI论文10篇,均已标注基金项目号No.31171701。另外还有5篇文论已经被接受或已投稿在审稿过程中。目前已经有四位本科生、两位研究生依托本项目完成了毕业论文,还有3位研究生在读,预计2016年12月份毕业。以本项目为支撑,项目主持人晋升为研究员,项目参加者宋广磊博士晋升为副教授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端壁抽吸控制下攻角对压气机叶栅叶尖 泄漏流动的影响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食品中重要致癌物的现埸、快速检测新技术和新方法
食品中抗生素多残留的磁性纳米金-酶双标记免疫快速检测新技术研究
基于aptazyme快速检测食品中多种抗生素残留
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的光声光谱检测新技术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