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菌的Ⅲ型分泌系统(T3SS)与Ⅵ型分泌系统(T6SS)分泌的效应分子介导病原对宿主的接触依赖型毒性效应。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及TEM-1 β-内酰胺酶系统鉴定鲶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T3SS、T6SS及其自带质粒pEI1, pEI2所编码的效应分子;构建各效应分子的缺失突变株, 研究各突变株对鱼类上皮细胞的侵袭力、在巨嗜细胞中的繁殖力、测定各突变子对斑点叉尾鮰的半致死浓度或者竞争感染指数、突变子感染斑点叉尾鮰后所引起的组织病理变化;以pCDNA3.1为载体,构建各效应分子的高表达质粒并转染鲤上皮瘤细胞(EPC),Real-time PCR监测与抗凋亡相关的NF-κB靶基因,以及与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的转录;蛋白质差异表达定量分析法(SILAC)鉴定效应分子的宿主靶蛋白。本项目的完成将揭示鲶爱德华氏菌T3SS与T6SS介导的宿主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
项目85%内容完成,剩余为文章的后续投稿、修改及完善。课题围绕严重危害斑点叉尾鮰和黄颡的鲶爱德华氏菌毒力岛Ⅲ型分泌系统及与致病性相关的自带质粒pEI1,pEI2的分子致病机理研究。取得的成果分以下3方面内容:.(1)阐明爱德华氏菌Ⅲ型分泌系统介导了其对宿主细胞的细胞毒性.(2)鉴定出爱德华氏菌Ⅲ型分泌系统效应分子Orf29-30, 并发现其具有两方面的功能,其一能抑制细菌粘附到宿主细胞表面;其二是有利于细菌在宿主巨噬细胞中的繁殖.(3)对自带质粒pEI1,pEI2 进行了测序,并鉴定出pEI1 编码的EseH能依赖Ⅲ型分泌系统分泌并进入宿主细胞,并定位在膜相;pEI2编码2个蛋白,EseI和EscD,其中EseI不依赖Ⅲ型分泌系统分泌,但仍然能进入宿主细胞内,并定位在质相,而EscD不能被分泌至胞外。EseH和EseI的缺失均降低了其在宿主巨噬细胞内及体内的繁殖。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杀鱼爱德华氏菌Ⅲ型分泌系统输送器蛋白的分子致病机理研究
迟缓爱德华氏菌V型分泌系统的分析研究
迟钝爱德华氏菌III型分泌系统(TTSS)输送器蛋白分子伴侣的功能鉴定
Ⅵ型分泌系统在迟缓爱德华氏菌侵染鱼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