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补偿是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项目基于生态地租理论,测度不同类型产业用地的生态地租,科学把握生态地租的时空分异规律;设计基于生态地租的生态环境补偿方案,模拟不同补偿方案对生态资源利用的影响并分析其关键影响因素;采用社会调查方法,以太湖流域为例,考察不同生态环境补偿方案下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响应意愿并揭示其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具体建议,为制定生态环境补偿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丰富生态环境补偿的理论和方法,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促进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生态环境补偿是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项目在实地调研、理论构建、空间计量和利益相关者分析基础上,发展了生态地租理论,构建了基于生态地租的生态环境补偿理论框架并运用于指导生态补偿实践。主要成果如下:. (1)通过梳理生态理论和地租理论相关原理,阐述生态地租的内涵及形成机理;基于生态足迹和投入产出表,测度我国不同产业生态地租数量,揭示了生态地租的时空分异规律以及人口、经济和产业结构等因素与生态地租总量的空间关联性特征。(2)结合生态地租分配和调节的税收、收费、价格等手段,赋予不同经济主体收益享有权利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提出了生态环境补偿的生态税、地租分享、受益负担和价格补偿等方案选择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不同补偿方案在生态资源保护、社会福利、利益分配和技术创新等效应上的差异。(3)以太湖流域为研究区域,按照影响力、积极性和经济利益性的不同,将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次核心和边缘利益相关者3类,研究发现不同利益相关者对生态补偿具有不同的行为响应,利益相关者属性和偏好以及生态补偿项目构成状况是影响利益相关者行为的主要因素。(4)以“资源稀缺—生态地租—生态环境补偿”为逻辑主线,以生态地租分配为依据,将生态环境补偿分为反映生态资源消耗的生态环境补偿I和反映生产效率改善的生态环境补偿II两部分,构建了基于生态地租的生态环境补偿理论框架,提出生态环境补偿的新思路及优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研究成果丰富了生态环境补偿的理论和方法,将为制定生态环境补偿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本项目已在《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自然资源学报》、《生态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核心期刊发表系列论文6篇(其中SCI论文1篇),研究成果在“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南京)和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中国郑州)等学术会议上交流,取得良好反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生态环境恢复目标导向的稻田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近海水产养殖生态环境评价方法与生态补偿机制
基于生态需水保障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煤矿区生态环境演变机理及生态环境信息图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