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型远可见、近红外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和纳米复合荧光探针用于细胞活性分子的示踪成像,建立多水平、多参数的生物活性分子成像分析方法;实现探针的多组分检测、亚细胞定位、瞬时原位、动态可逆响应等功能;利用微流控芯片和生物质谱技术对活性分子的相互转化和探针-活性分子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建立细胞模型,以新型荧光探针获取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凋亡等过程中活性分子浓度、时空分布与细胞分子事件的相关性信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活性分子对细胞不同生理/病理状态的调控功能。该项目取得的突破与成果将有助于建立用于生物体系中不同状态细胞相关的生物分子传感技术,发展适用于重大疾病预警和诊治的光学成像方法,并为不同状态细胞分子事件的理解与研究提供有益信息。
本项目围绕活细胞内分子事件过程示踪的荧光成像探针开展了一系列处于国际前沿的研究工作。发展了系列远可见、近红外有机分子探针和功能纳米探针用于高灵敏、实时、原位、动态可逆分析细胞内生物活性物质,提出了检测这些物质的新原理、新策略;阐明了部分生物分子与人工纳米结构之间的能量转移、电子转移、电子耦合机理,基于此实现了功能纳米荧光探针对多种疾病标志物的高灵敏多色成像,为癌症等重大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建立细胞模型,以探针获取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过程中活性分子浓度、时空分布与细胞分子事件的相关性信息,研究了活性分子对细胞生理、病理状态的调控机制,为细胞分子事件的解读提供有益信息。课题执行期间发表 SCI 论文共计75篇,影响因子5.0以上的论文64篇,总引用次数达801次;申请发明专利5项,专利授权8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研究团队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011)。团队中1人次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1人次获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次获基金委优青资助,3人晋升教授,5人晋升副教授。培养硕士生38人,博士生7人,博士后出站8人。圆满完成了课题预定目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量子点分子信标"用于活细胞内HIV mRNA动态示踪研究
基于寡核酸探针信号放大microRNA活细胞内实时、动态荧光成像研究
非天然荧光核酸探针用于活细胞内重要组分传感与成像的研究
“开关型”荧光纳米探针用于活细胞内生物分子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