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属植物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民间用作通便、利尿和治疗水肿、结核等症,尤其是除疣和抗肿瘤。前人研究表明,该属植物主要化学成分为二萜、三萜和黄酮,而结构多样的二萜为其主要化学物质基础,也是该属植物的特征性成分,有抗癌和抗白血病活性,也有癌促作用。云南大戟属植物资源丰富,多数未曾研究,本课题拟对6种滇产大戟属植物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及抗癌活性研究,旨在阐明其化学物质基础,得到100个以上单体和10个以上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并探讨其构效关系,发现1-2个有强抗癌活性和潜在开发前景的化合物,为进一步开发创制抗癌新药提供依据。本项目从未曾研究或研究较少的滇产大戟属植物中寻找抗癌活性成分和新药源植物,具有较好潜力,可得到结构新颖具有重要药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活性先导化合物。为开发、利用和保护云南这一宝贵植物资源,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打下基础;也与云南省把生物医药作为新兴战略产业来发展相契合。
大戟属植物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民间用作通便、利尿和治疗水肿、结核等症,尤其是除疣和抗肿瘤。前人研究表明,该属植物主要化学成分为二萜、三萜和黄酮,而结构多样的二萜为其主要化学物质基础,也是该属植物的特征性成分,有抗癌和抗白血病活性。云南大戟属植物资源丰富,有29种,但多数未曾研究。本课题在对植物浸提物活性初筛或TLC二萜检测的基础上,对云南产6种大戟属植物蒿状大戟 (Euphorbia dracunculoides)、飞扬草(E. hirta L.)、帝锦(E. lactea)、绿玉树(E. tirucalli)、千根草(E. thymifolia)和匍匐大戟(E. prostrate)的地上部分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和抗癌活性研究,共分离鉴定了163个单体化合物,其中58个二萜,42个三萜,其中40个新化合物,包含1个新骨架二萜,31个新二萜,3个新三萜(苷),2个取代环戊酮衍生物,3个紫罗兰酮衍生物。其中新骨架化合物为惕格烷型(tigliane)二萜经C-4–C-5位的逆羟醛缩合(Retro-aldol)反应断裂开环生成C-5位为醛基的产物,醛基再进一步氧化成羧基后与C-14位羟基发生分子内酯化作用,形成含有α, β-不饱和-δ-内酯结构的新骨架二萜。2个为为新的tigliane型二萜,7个新的千金烷型(lathyrane)二萜,21个高度氧化的曼西烷类(myrsinane)新二萜,1个新的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2个新的齐墩果烷型(oleanane)三萜苷。其中,6个为首次报道的千金烷型二萜C-17位糖苷,2个为首次报道的齐墩果烷型三萜鼠李糖苷,2个为首次从大戟属植物中得到的取代环戊酮衍生物,3个为首次从大戟属植物中得到的紫罗兰酮衍生物。已知化合物的结构类型涉及单萜、二萜、三萜、生物碱、甾体、黄酮、香豆素和其他酚酸类。105个已知化合物为首次从大戟属植物或所研究植物中分离得到,3个为首次报道其13C-NMR数据,6个为首次从植物资源中获得。发现了2个显示出明显抗肿瘤细胞毒活性的二萜,构效研究表明,α, β-不饱和酮体系为细胞毒活性的中心。. 上述研究丰富了云南大戟属植物研究内容,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云南产大戟属植物提供了科学依据。上述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名义发表国家核心刊物学术论文5篇,SCI论文5篇,已接受发表SCI论文1篇;已受理专利申请1项。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丙二醛氧化修饰对白鲢肌原纤维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
两种滇产海桐花属植物抗癌活性成分及活性作用机制研究
滇产石斛亲缘属植物中酚性成分的结构与抗癌活性研究
滇产三种大戟属植物中新二萜结构发现及抗深部真菌研究
几种滇产五味子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