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耐药是经常困扰临床的问题。氟康唑靶酶的构象变化和药物流出泵的过度表达,是白念珠菌对其耐药的两种主要机制。.我们发现靶酶编码基因ERG11的G487T和T916C突变可能参与菌株耐药,拟构建带有G487T和/或T916C突变及无突变的4种基因型白念珠菌株,检测并比较不同基因型菌株的氟康唑MIC值、靶酶和药物流出泵的表达水平,综合分析G487T和T916C与耐药的关系。.另取敏感白念珠菌人工诱导耐药后,测定靶酶和药物流出泵的表达水平并扩增ERG11测序;取诱导耐药株和含G487T、T916C的临床耐药株在无氟康唑培养基上多次传代后再检测其MIC值、靶酶和药物流出泵的表达水平及ERG11序列,与传代前进行比较。分析药物选择压力对耐药性状和ERG11突变的影响,为临床用药和耐药菌株的检测提供实验室依据。
白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的机制之一是靶酶14α-去甲基酶(Erg11p)因编码基因ERG11突变导致空间构型变化。我们的研究旨在证明白念珠菌ERG11的两处突变G487T(A114S)和T916C(Y257H)与氟康唑耐药之间的关系。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14株带有G487T和T916C突变的临床耐药株CDR1 mRNA转录水平提高了1.6-8倍,CDR2 mRNA上调了3.7-52倍,而ERG11、MDR1和FLU1等耐药基因在不同菌株中的转录水平不尽相同。Western杂交结果显示,这14株耐药株的Cdr1p表达均低于标准对照株Saccharomyces AD/CDR1,某些菌株的Cdr2p表达高于对照株,而在另一些菌株中则较低甚至检测不到。这些数据提示外流泵不是这14株耐药株产生耐药的关键因素。G487T和T916C与氟康唑耐药的关系值得研究。我们在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INVSc1中过度表达含G487T和/或T916C突变的ERG11,发现过表达T916C的菌株氟康唑MIC为128μg/ml,阴性对照和过表达单一G487T的菌株MIC为32μg/ml,空白对照MIC为8μg/ml。我们将白念珠菌标准株CAI4的ERG11基因一条等位基因构建出T916C突变后,其MIC高出亲本一倍。T916C可能与白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有关。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PI3K-AKT-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不同改良措施对第四纪红壤酶活性的影响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白念珠菌多分子耐药机制的研究及ERG11基因点突变芯片的制备
小檗碱协同氟康唑抗耐药白念珠菌机制研究
"小檗碱与氟康唑"协同抗耐药白念珠菌的"液泡"机制研究
蛇床子及其活性成分协同氟康唑抗耐药白念珠菌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