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血蓝蛋白最近被认识到在呼吸代谢等生理活动中具有重要功能。我们拟打算以不完全变态的模式物种- - 飞蝗为研究对象,运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多种技术手段,分析和鉴定血蓝蛋白在飞蝗中的低氧适应性功能。基于我们研究组构建的飞蝗EST和转录组数据库,来获取飞蝗血蓝蛋白的序列。在此基础上,利用定量PCR、Western杂交、RNAi干扰等技术,阐明Hexamerin基因的时空表达、应激表达和干扰表达模式。揭示血蓝蛋白和飞蝗低氧适应性的关系。拟回答飞蝗血蓝蛋白是否具有携氧能力,是否参与飞蝗对低氧胁迫的适应,以及飞蝗血蓝蛋白是否为多功能蛋白。为阐释飞蝗低氧适应性的地理变异机制提供新的证据。
按照项目计划完成了相关研究并达到预期目标。昆虫具有发达的气管系统,用来高效的运输氧气到各个组织和细胞。因此,昆虫是否具有携氧的蛋白存在争议。在对飞蝗基因组搜索中发现血蓝蛋白基因存在。飞蝗血蓝蛋白有两个亚基HC1和HC2,分别有4个拷贝和3个拷贝。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测定发现,两个亚基在胚胎期有高表达,在胚胎发育中期达到高峰,但在蝗蝻期和成虫期表达极低或者没有表达,说明血蓝蛋白是胚胎特异性表达的蛋白。通过氧结合曲线测定分析发现,成虫没有氧合曲线,而胚胎有明显的氧合曲线,说明胚胎血蓝蛋白具有携氧功能。进一步证实血蓝蛋白响应低氧胁迫发生显著的表达改变。该研究第一次揭示昆虫胚胎呼吸的新机制,对理解物种,特别是胚胎时期的低氧环境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丙二醛氧化修饰对白鲢肌原纤维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
PI3K-AKT-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面向工件表面缺陷的无监督域适应方法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内质网应激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血蓝蛋白家族基因与昆虫的起源
飞蝗对青藏高原低氧极端环境遗传适应的多基因互作机制
基于血蓝蛋白和昆虫存储蛋白基因探讨直翅目系统发育
对虾血蓝蛋白的基因结构,表达调控及抗病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