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动物性选择有别于陆生动物,且具种属特异性,故阐释三疣梭子蟹性选择机制对了解甲壳类生物的物种形成和分化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以三疣梭子蟹体色和形体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交配实验,结合微卫星家系识别技术,确定参与性选择的雌雄梭子蟹,阐明雌蟹以雄性何种外形特征为婚配选择依据;在此基础上,采用钙离子载体A23187诱导精子顶体反应法,测定参与交配雄性个体的精子活力,探讨雌性对雄性选择性婚配行为能否在精卵结合和子代个体活力上给雌性繁育子代个体带来优势;同时,通过南方和北方形态大小存在差异群体间的混合交配实验,结合荧光染料个体标记和微卫星家系识别技术,研究长期地理隔离和形态分化是否对三疣梭子蟹性选择行为已产生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子一代个体间的交配实验,检验这种影响是否已经具有遗传获得性。本项目旨在揭示三疣梭子蟹的性选择机制,为了解三疣梭子蟹物种进化方向和种质资源发展状况提供理论指导。
课题组通过开发三疣梭子蟹微卫星家系识别技术,对三疣梭子蟹性选择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构建微卫星富集文库,获得了18个适用于三疣梭子蟹遗传分析的微卫星引物,其中8个微卫星标记可用于三疣梭子蟹家系分析。对这些引物进行组合构建了一个三重PCR家系识别技术,其非父排除率(三个引物的累积非父排除率)为0.958,个体识别力为0.959。运用上述微卫星标记对参与交配的雄性梭子蟹进行了鉴定,确定了不同体色和形态特征在性选择中的作用。就体色而言,没有发现雌性三疣梭子蟹对不同体色的雄性梭子蟹存在婚配选择上的偏向;在形体特征上,经卡方检验表明,雌性三疣梭子蟹对不同体型雄性个体的选择存在显著性差异,更倾向于选择形体较大的个体。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以上参与交配的雄性梭子蟹的形态学指标进行了测量分析,在12项形态学指标(全甲长、体长、体宽、体高、第一侧齿间距、第二侧齿间距、额宽、大螯不动指长、大螯不动指宽、大螯不动指高、大螯长节的长和第一步足长节的长)中,全甲长、体长和大螯不动指长是影响三疣梭子蟹性选择的最重要体型特征。. 通过精子顶体诱导反应法对参与交配活动的雄性梭子蟹个体的精子活力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参与交配个体的精子活力比未参与交配个体的精子活力平均高出10.1%,但对精子活性与体型特征进行关联分析表明,精子活力与体型大小和成熟度存在着正相关性,因此精子活力是否是驱动三疣梭子蟹性选择的内在驱动力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三疣梭子蟹精子入卵机制的研究
三疣梭子蟹种群基因交流方向与性别偏倚性扩散研究
三疣梭子蟹丝氨酸蛋白酶功能多样性及其调控机制
磷脂对三疣梭子蟹卵黄发生的营养调控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