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阜宁停翅港、海安青墩、泗洪顺山集、宜兴骆驼墩、张家港东山村、宜兴西溪这七处遗址构成了江苏新石器时代以来完整的考古地层序列,是含有新石器时代海面变化信息及丰富测年材料的典型考古遗址,区内同里的湖沼和海相地层以及南京林峰桥沉积剖面是保留了自然环境演变背景信息的理想全新世自然沉积地层。拟通过对上述遗址地层和自然沉积地层的年代学、微体古生物学、沉积学、考古学、地球化学和遗址地层海拔高程测量的集成研究,结合与区内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古水井时空分布变化的对比分析,重建本区新石器时代海面变化的过程;弄清江苏省除泗洪顺山集遗址外迄今未能发现7kaBP以前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确切原因,揭示海面变化对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和文明进程的影响,为下一阶段深入开展本区新构造运动对海面变化影响的研究奠定基础,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了解过去海面变化情况是预测未来的重要基础。从沿海地区考古地层中寻找过去海面变化的证据,将对探讨气候波动与海面变化的关系,及其对聚落形态、文化变迁影响的人地关系提供十分重要的线索。对江苏海安青墩、东台陶庄和开庄、宜兴骆驼墩遗址地层AMS14C测年、GPS-CORS系统高程测量和海相微体古生物鉴定分析发现,青墩遗址距地表389~489 cm (13.1~8.5 cal ka BP,1985黄海高程-0.65~-1.65 m)、陶庄遗址距地表156~230 cm (12.6~9.2 cal ka BP,1985黄海高程为0.97~0.23 m)、开庄遗址距地表228~390 cm (10.3~7.8 cal ka BP,1985黄海高程为0.03~-1.59 m)、骆驼墩遗址距地表255~279 cm (12.0~9.2 cal ka BP,1985黄海高程为1.08~0.84 m)为显著的海相沉积地层,揭示在苏北海安青墩、东台陶庄和开庄地区全新世初至7.8 cal ka BP为浅海沉积环境,并经历了海退成陆过程;而苏南太湖西部宜兴骆驼墩遗址全新世初至9.2 cal ka BP可能经历过短暂的滨海沉积环境。这为寻找该区新石器早期遗址提供了海拔高程和年代学方面的线索和依据。在该区考古遗址地层中,年代早于7.8 cal ka BP、黄海高程低于1.08 m的地层受全新世高海面的影响难以找到新石器早期的人类文化遗迹,人类遗址可能主要分布在高于黄海高程1.08 m以上的地区,江苏最新发现年代在7.8 cal ka BP之前的顺山集遗址分布于海拔32 m处就是这一推论的证明。要弄清该区全新世海面变化对人类影响的过程,还需要对更多遗址海相层进行高精度测年和统一标高的测量。同时,还根据对苏州澄湖湖底62处古水井和102处灰坑顶部及底部GPS-CORS系统的测量发现,在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5.8~4 ka BP)直至夏商周和战国时期,澄湖湖底古水井井口和灰坑顶部大都位于1985黄海高程0~-2 m之间,井底和灰坑底部多在-3 m左右;在六朝至宋代古水井的井口和灰坑顶部曾低于-1 m,古水井的井底和灰坑底部曾低于-4 m,上述发现结合侵蚀基准面(海面)的分析表明,苏州地区在5.8 ka BP直至宋代的大部分时间段为低海面时期,苏州澄湖是在宋代以后才逐渐演变为湖泊的。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中国东部距今4200年突然气候变化及其对古文明的影响
四川三星堆文明消失和金沙文明兴起成因的环境考古研究
历史时期江苏沿海海盐经济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
全新世以来海面变化及其对黄东海陆架沉积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