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西部的龙门山-川西坳陷盆山系统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富集区,资源丰富但探明率低。川西现有大中型气田多属深生浅储型,对其成藏机制有不同的认识,并已影响到勘探。大地震在形成大规模岩石破裂的同时,会瞬间改变甚大范围内地下岩石孔隙流体的压力平衡状态与输导系统,引起包括油气在内的地下流体快速运移。汶川地震后川西多处出现天然气逸出。地震活动具有周期性。龙门山地质历史上可能发生过很多次大地震。调查研究震后川西天然气逸出点的分布、气源及成因、以及同震断层活动和震后的地质构造变化;以地表观测为约束,综合多源数据信息分析反演汶川地震的三维同震破裂和地震冲击波的三维动压分布,并据此建模分析汶川地震对川西地下流体及天然气二次运移的影响及机制,建立震控成藏模型及分析评价方法,发展油气运移成藏理论。以震控成藏为指导,分析评价龙门山历史地震对川西油气二次运移成藏的影响,预测龙门山地震控制的天然气聚集成藏与逸散区带。
从分析汶川地震后四川盆地新出现的天然气气苗的形成机制入手,通过对:(1)汶川地震的地下流体效应;(2)川西新场、中坝、平落坝等气田天然气井产量在地震前后的变化;(3)汶川地震前后在龙门山前陆盆地同一位置采集的地震剖面的地层构造变化;(4)中外历史地震的地下流体效应及对油气井产量的影响等的研究,获得了如下认识:1.汶川地震引起了龙门山前陆盆地天然气藏的破坏与气水异常迁移;地震后川西约1/4天然气井的出气量和出水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地震引起的天然气井产量变化包括立即的跃降和延迟的跃降、跃升、波动等4种类型,出气量和出水量的变化既有同步的增减、也有相反的变化。2.汶川地震引起了龙门山前陆盆地地腹地层的同震断裂与褶曲构造形变;同震破裂破坏了既有圈闭而同震褶曲又形成了新的圈闭,圈闭增高幅度可达约10m。3.龙门山地震对川西油气的运移聚散具有控制性影响,地震在龙门山导致油气逸散,在龙门山前陆盆地形成了深生浅储气藏;据此确定了川西龙门山地震的震控成藏带。4.地震控制、影响油气运移成藏的机制包括三类六型,三类分别为:I.同震破裂的导吸;II.地震波动压的驱动;III.孕震地应力的驱动;其中前两类属于地震作用,第三类属于孕震作用;六型包括:I1.同震破裂成为油气二次运移通道;I2.同震破裂对深部岩石孔隙流体的泵式抽吸与输运(即地震泵的作用机制);II1.地震冲击波在近至中震区激活地腹断层或形成微裂缝,形成流体快速运移通道;II2.地震波动压对岩石孔隙流体渗流的助推作用;III1.孕震动压差增强渗透性;III2.增强的地应力的排液作用。5.区域地震活动性对油气成藏类型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稳定地台区发育近源低丰度岩性油气藏;褶皱区发育孕震应力驱动中高丰度聚集背斜油气藏;地震活动带发育震控二次运移深生浅储油气藏。6.断层对油气藏分布控制的本质是地震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研究认为:自然界存在地震诱导控制的油气运移成藏机制,简称其为震控成藏或油气成藏的震控论。震控成藏的要点包括:地震的同震破裂破坏既存油气藏,引起油气的二次迁移;油气沿地震破裂带自深部迁移至浅部圈闭聚集成藏;天然地震导致岩石渗透率的增加进而引起油气的异常快速迁移;地震活动性控制油气成藏类型;油气成藏受地震形成的断裂控制。世界上有许多油气田分布在地震带附近,尤其是比邻地震带的前陆盆地。震控成藏是指导地震带前陆盆地油气勘探的新理论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高压工况对天然气滤芯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混采地震数据高效高精度分离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龙门山冲断带-川西前陆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储层地震预测研究
基于转录组的藏药藏茵陈川西獐牙菜(口山)酮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研究
深水海域复杂油气藏地震成像研究
川西拗陷天然气二次运移和流体作用同位素示踪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