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理多于高血压、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脂肪代谢紊乱、肾内血管紧张素系统异常激活等密切相关。中医对消渴的的论述很多,临床观察发现"阴虚证"是本病的病理基础,但是其与糖尿病肾病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本课题将早期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高脂肪饮食组、低脂肪饮食组、滋阴清热治疗组,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组和抗氧化剂组进行比较,观察"阴虚证"在糖尿病早期对脂肪内和肾内血管紧张素系统参数的影响;另外将糖尿病大鼠右肾切除并高脂肪饮食后,给予滋阴清热法治疗,观察其对后期糖尿病肾病的脂肪、肾内血管紧张素系统参数的影响,从而明确"阴虚证"与脂肪和肾内血管紧张素系统密切相关性。
本研究应用STZ诱导的高脂肪饮食的糖尿病大鼠,通过与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剂Olmersartan和抗氧化剂Tempol的对照,观察不同剂量的知柏地黄丸(ZBD)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及脂肪代谢异常的疗效及机理。结果:1. 发现STZ诱导的高脂肪糖尿病大鼠表现出体重下降、进食量、饮水量及尿量增加的一派阴虚内热之象;同时增加了尿蛋白的排泄率、脂肪异常代谢、减少了肌酐的排泄、增加了肾皮质的CTGF及TGF-bata的基因表达、增加了肾组织及脂肪组织的血管紧张素II及血管紧张素原AGT的基因表达。2. 相对于Olmersartan 组及Tempol组,高剂量的ZBD没有改变肾脏的重量、肾脏/体重的比值、CTGF及TGF-bata的基因改变,但是低剂量的ZBD显著降低了尿蛋白的排泄率及尿蛋白/肌酐的比值,具有改变肾脏的重量、肾脏/体重的比值、CTGF及TGF-bata的基因及血管紧张素II的趋势(p>0.05)。因此,从以上的结果来看,STZ诱导的高脂肪饮食的糖尿病大鼠模型,基本符合中医的“消渴”的早期阴虚证,说明糖尿病的阴虚证可能与肾内血管紧张素系统有关。同时在糖尿病的早期应用非高剂量的ZBD可能不会增加肾脏负担,或若在糖尿病的早期长期口服非高剂量的ZBD可能对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ZBD药理作用可能参与肾内血管紧张素系统作用有关。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拥堵路网交通流均衡分配模型
2016年夏秋季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威氏棘冰鱼脂肪酸组成及其食性指示研究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氧化损伤白蛋白诱导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RhoA/ROCK交互作用在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炎症中的作用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机制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高血压并发糖尿病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