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棘是我国"三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优良的多用途树种,且侧根水平延伸能力和克隆繁殖能力极强。依托克隆繁殖赋予的优越性,它不仅能从丘间地扩散到沙丘顶部、从沟谷扩散到沟坡、从林内扩散到林外,从而使人工栽植难以成活的地段得到植被覆盖,而且可通过林隙更新、林缘扩散、平茬萌蘖维持种群的持久性和稳定性。但近来在其主产区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内蒙砒砂岩地区及辽宁建平出现了大片衰退甚至死亡现象,原因在于连续干旱或随着林分的生长使土壤水分形成了负平衡。为此,本项目以不同立地类及不同灌水强度形成土壤水分梯度,分析种群数量、种群结构、繁殖能力、生物量及其分配、光合速率以及活性氧自由基、丙二醛、生长素、乙烯含量和细胞程序性死亡、基因表达差异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从生态、生理(生化)、分子(细胞)多个层次探讨干旱胁迫对种群衰退(衰老)的作用机制,为其造林设计、森林经营及种群恢复提供依据,同时丰富森林衰退的研究内容。
摘 要:中国沙棘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优良的多用途树种,克隆习性又赋之以独木成林及永生潜力,因此广泛用于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经济林营造。然而,近年的连续干旱造成大面积人工林衰退。关于这一问题,现象报道多而机制研究少,尤其是对干旱致衰的机制缺乏系统研究。为揭示其中机制,重点分析了克隆生长能力与土壤水分、分株生理(生化)及激素特征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种群稳定性随母株存活及克隆生长(分株生长、克隆繁殖、克隆扩散)能力的增强而上升,随其减弱而下降。自然状态下,母株存活、克隆生长能力与土壤含水率呈正相关;灌水条件下,母株存活、克隆生长能力随灌水强度的增大先升后降。(2)克隆生长能力的改变通过生物量分配格局调节来实现。土壤水分适宜时,种群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于地上构件及克隆器官,克隆生长能力得到充分展示,种群稳定性较高;土壤干旱缺水(或灌水过多)时,种群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于垂直根系,地上构件及克隆器官生物量分配相应减小,从而削弱了克隆生长能力,种群稳定性降低。(3)克隆生长能力的改变与生理(生化)调节具有内在联系。随着灌水强度的增大,土壤含水率直线上升,组织含水率、光合速率先升后降,丙二醛、超氧自由基含量先降后升。由于克隆生长能力与光合速率正相关、与丙二醛及超氧自由基含量负相关,因此也呈现先升后降趋势。(4)克隆生长能力的改变与激素调节具有内在联系。随着灌水强度的增大,ABA含量先降后升,IAA、GA、ZR含量以及IAA与ABA、ZR与ABA的比值先升后降。由于克隆生长能力与ABA含量负相关,而与IAA、GA、ZR含量以及IAA与ABA、GA与ABA、 ZR与ABA的比值正相关,因此也呈现先升后降趋势。由此表明:干旱胁迫通过降低克隆生长能力削弱种群稳定性,而克隆生长能力改变通过生态、生理(生化)、激素状况调节来实现。具体而言,随着土壤及植物组织水分状况的改变,种群(或克隆)通过生态、生理(生化)、激素调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行为特征,这些行为改变了克隆生长能力,最终影响克隆持久性及种群稳定性。这一研究结果从生态、生理(生化)、激素不同层次系统地揭示了中国沙棘人工林衰退的干旱胁迫机制,拓展了人工林衰退的研究领域。同时,通过研究建立的回归方程不仅揭示了克隆生长对内因、外因的响应规律,而且丰富了克隆植物种群量化研究的案例。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中国沙棘人工林萌蘖能力对平茬高度的响应规律及其激素调控机制
升温和氮沉降下川西高原沙棘雌雄植株对干旱胁迫的响应与适应
中国沙棘克隆生长调节机制研究
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棘绕实蝇成虫搜索寄主与配偶的行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