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针对抗耐药菌十四元大环内酯抗生素抗菌谱窄、抗cMLSв型耐药菌活性低等缺点,基于细菌核糖体PTC至狭窄门防区域内的三处抗生素结合位点,设计合成具有三级作用机制的抗耐药菌十五元氮杂内酯先导物,并通过化学足迹法研究其作用机制,阐明氮杂内酯先导物的结合位点。这种具有三级作用机制的氮杂内酯先导物,通过其C-5位去氧氨基糖与第一处结合位点结合,C-6位(或C-11位)芳基侧链与第二处结合位点结合,C-4"位芳基侧链与第三处结合位点结合,从而导致与核糖体的结合更加紧密。这种紧密结合必将产生强大的抗菌活性,特别是抗耐药菌活性,抗菌谱也将随之扩大。而目前研究的抗耐药菌十四元大环内酯抗生素仅具有二级作用机制,当MLSв型耐药菌核糖体上的第二处或第三处结合位点被修饰或突变时,就会对这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因此,本项目将为解决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
本项目基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23S rRNA的肽酰转移酶中心至大环内酯结合区内的核苷酸结合位点,以红霉素和阿奇霉素为起始原料,设计合成了九个系列150个氮杂内酯化合物(7a–7j、8a–8j、9a–9j、14a–14i、15a–15s、16a–16k、18a–18k、19a–19x、21a–21l、22a–22q和23a–23q)通过红外光谱、氢谱、碳谱和质谱等方法确证了结构。. 抗菌活性研究表明,4"-O-苯甲酰胺酯-11-O-芳烷基阿奇霉素系列化合物(15)、4"-O-苯甲酰基哌嗪酯-11-O-芳烷基阿奇霉素系列化合物(19)和4"-O-反式-β-芳烯丙酰胺-11-O-苄基酯阿奇霉素系列化合物(22)不仅具有良好的抗敏感肺炎链球菌、金葡球菌和酿脓性链球菌活性,而且具有显著的抗表达erm基因、mef基因和erm+mef基因耐药肺炎链球菌菌活性以及耐甲氧西林金葡球菌活性。更为重要的是,发现了6个具有显著抗耐药菌活性的氮杂内酯先导物:15r、15s、19l、19q、22l和22m。. 构效关系研究表明, C-4″和C-11位双修饰氮杂内酯化合物较C-4″位单修饰氮杂内酯化合物能显著增强抗耐药菌活性,其增强程度取决于侧链长度和末端基团种类。C-4″位侧链长度从氧原子至末端芳基为7–10原子较为合适,其末芳基上引入吸电子基团,抗耐药菌活性明显优于引入给电子基团。C-11位侧链长度和末端基团种类对抗菌活性也产生影响,但低于C-4″位侧链的影响。. 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在嗜盐细菌(大肠杆菌)的23S rRNA区域内,氮杂内酯先导物除保留了与阿奇霉素的结合位点G2099(A2058)、A2100(A2059)、A2103(A2062)、G2646(C2611)和U2645(C2610)的相互作用外,还通过其C-4"侧链与A2103(2062),C2104,C2487(2452)或A2486(2451)产生相互作用,通过其C-11位侧链与C2644(U2609)产生疏水作用。这种三级作用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先导物与细菌核糖体的亲和力,从而产生强的抗菌活性,特别是抗耐药菌活性。. 在该项目研究期间,在国际期刊共发表SCI论文16篇(标注资助);申请发明专利8项,其中授权专利3项;指导研究生完成毕业学位论文7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毛壳霉属协同抗耐药新颖先导化合物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
基于倍半萜内酯片段重组的抗骨质疏松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优化和机理研究
基于隐性基因簇激活策略定向发现深海放线菌中新型抗多重耐药菌先导化合物
以旋覆花内酯活性化合物为探针研究抗哮喘多重分子作用机制以及先导化合物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