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株印楝内生真菌新倍半萜化合物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21062027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7.00
负责人:吴少华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云南大学
批准年份:2010
结题年份:2013
起止时间:2011-01-01 - 2013-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陈有为,黄荣,苗翠苹,余莹,邓菁菁,余卫华,胡娟
关键词:
印楝内生真菌倍半萜抗真菌活性
结项摘要

在前期印楝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到两株具有明显抗真菌活性的菌株,经代谢产物的初步分离和鉴定,发现愈创木烷型和没药烷型倍半萜新化合物。这两种类型的倍半萜在宿主植物印楝中没有报道过,也未见文献报道过存在于其它植物内生真菌中,是新的天然来源,值得深入研究其系列结构和潜在的生物活性。本项目拟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活性菌株进行分类鉴定,进一步优化培养条件,并放大发酵,采用TLC-生物自显影活性追踪的方法,运用现代分离技术、以及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波谱等现代分析技术,对活性菌株的代谢产物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获得愈创木烷型和没药烷型倍半萜新化合物及其它次生代谢产物,从中发现抗真菌活性的新化合物,探讨结构与活性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的作用机理和抗菌药物的研究奠定基础。

项目摘要

本项目对两株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印楝内生真菌YM311505和YM311647进行了鉴定和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该两株菌分别鉴定为长梗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和炭角菌属的Xylaria venosula。从长梗木霉菌株YM311505的液体发酵产物中共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其中3个为新的环橙花烷型倍半萜,其余12个已知化合物包括己烯酮衍生物、甾体、黄酮和苯酞类,环橙花烷型倍半萜为首次从长梗木霉中获得,苯酞类化合物为首次从木霉中发现。从炭角菌属菌株YM311647的液体和固体发酵产物中共分离鉴定了22个新化合物,包括16个愈创木烷型倍半萜(2个为倍半萜苷),1个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3个异海松烷型二萜和2个甾体皂苷。愈创木烷型和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的C-10, C-11和C-12位均被羟基取代,主要的区别在于其它碳原子上羟基取代的位置和数目不同,以及手性碳原子C-11立体构型的差别,通过X-单晶衍射分析确定了愈创木烷型和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的绝对构型。目前天然来源的愈创木烷型和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在C-10, C-11和C-12位均被氧化的报道不多,值得从生物合成的角度作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为首次从印楝内生真菌和植物内生炭角菌中发现愈创木烷型倍半萜,首次从炭角菌属真菌获得C-18位降异海松烷型二萜和具有硫酸基团取代的二萜。抗真菌活性检测表明,愈创木烷型倍半萜显示相似的抑菌谱,对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稻瘟霉(Pyricularia oryzae)、紧密单孢枝霉 (Hormodendrum compactum)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具有抑制生长活性,最小抑制浓度在16-256 µg/ml之间,其中2个倍半萜苷的抗菌活性相对较强,对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的MIC值为16 µg/ml。异海松烷型二萜和甾体皂苷具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甾体皂苷对紧密单孢枝霉的MIC值为16 µg/ml,具有γ-内酯和硫酸基团的二萜显示最强的广谱抗菌活性,其中对白色念珠菌和稻瘟霉的MIC值为16 µg/ml,仅次于阳性对照制霉菌素(MIC = 8 µg/ml),可望进一步研究其药理作用和机制。本项目的研究结果为从印楝植物内生真菌中发现抗真菌活性新化合物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22.03.25
发表时间:2022
2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DOI:10.3799/dqkx.2020.083
发表时间:2020
3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DOI:10.19596/j.cnki.1001-246x.8419
发表时间:2022
4

不同改良措施对第四纪红壤酶活性的影响

不同改良措施对第四纪红壤酶活性的影响

DOI:10.11766/trxb202008100444
发表时间:2022
5

工业萝卜泡菜发酵过程中理化特性及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工业萝卜泡菜发酵过程中理化特性及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DOI:10.13995/j.cnki.11-1802/ts.028275
发表时间:2022

吴少华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印楝内生真菌四降三萜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批准号:20502021
批准年份:2005
负责人:吴少华
学科分类:B0703
资助金额:26.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热带马尾藻中两株内生真菌活性成分研究

批准号:30970293
批准年份:2009
负责人:李晓明
学科分类:C0209
资助金额:3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海南药用红树木果楝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农用生物活性代谢产物研究

批准号:31760093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郑彩娟
学科分类:C0209
资助金额:38.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4

四株广藿香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批准号:31600271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刘洪新
学科分类:C0209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