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是长江入海沉积物及携带污染物的主要沉积汇,记录了丰富的长江流域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信息。本项目拟选取由长江口至福建的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为靶区,以铅(包括稳定同位素)等重金属、多环芳烃(PAHs)及球状碳颗粒(SCP)为痕量指示物,系统建立内陆架不同典型区域50年来这些污染物的高分辨沉积记录,依此提取具有时标意义的污染物事件性沉积;通过事件性沉积记录的比对,追踪现代长江入海沉积物在研究区的时空扩散和通量变异,探索估算长江入海沉积物从河口向泥质区南部扩散沉积的时间;确立三峡大坝启用所致的内陆架泥质区污染物通量变异沉积记录,评估三峡大坝对研究区沉积通量变异的影响。本项目以污染物事件性沉积的指示作用做为沉积物示踪的新方法,揭示长江入海沉积物的"源-汇"效应,这对认识大河流域-近海相互作用这一热点问题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其研究方法和思路也有一定的普适性。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是长江入海沉积物及携带污染物的主要沉积汇,记录了丰富的长江流域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信息。本项目研究发现自1983年我国滴滴涕和六六六限制使用后,土壤中的残留农药已成为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沉积物中农药的主要来源;远离长江河口的闽浙近岸泥质区滴滴涕和六六六浓度沉积记录与长江中下游和局地大河流域土地流失历史具有良好的响应关系;闽浙近岸泥质区与远端济州岛西南泥质区沉积记录显示自上世纪80年代早期以来,滴滴涕和六六六存在显著降低的趋势,响应于我国1983年对此的限制使用,这一有机氯农药事件性降低的沉积记录可作为区域沉积年代的时标;长江口泥质区由于沉积速率高、水浅受沉积动力影响大等因素的影响,有机污染物事件性沉积的时间标意义受到限制。建立了东海闽浙近岸泥质区重金属的高分辨沉积记录,发现Pb、Zn和Hg的浓度在2000年左右显著降低,但2003年后存在反弹增加,这可能响应于2003年三峡大坝的启用,这一事件导致长江入海泥沙大幅减少,重金属主要来自长江中、下游,之事入海沉积物赋存的重金属相对增加;自上世纪80年代早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重金属沉积记录具有显著的区域时标意义,可用于建立本区域沉积年代框架。长江口-东海内陆架泥质区16种优控多环芳烃的沉积通量为152吨/年;在长江口-内陆架特有的沉积动力环境作用下,长江入海细颗粒物沉积-再悬浮-向南搬运-再沉积过程中多环芳烃存在显著的沉积地球化学分异,且这种分异与不同环数多环芳烃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而显著不同,在细颗粒沉积物的再悬浮-向南迁移-再沉积过程中大约49吨/年以2-3环为主的多环芳烃可从沉积物释放到水体,成为东海水体多环芳烃的重要“源”。不同的海洋沉积动力过程和大河输入是造成黄海(无大河直接输入)和东海(长江及地区大河输入)有机氯农药(滴滴涕和六六六)源-汇过程具有鲜明特色的关键性因素。本项目从有机分子水平对长江口-内陆架不同海域环境下的沉积有机质的选择性输运过程及其地球化学分异特征进行了识别和表征,研究表明本区沉积物再悬浮和细颗粒物的沿岸输运过程对于有机质的埋藏与分异具有重要作用。长江口-东海内陆架沉积物中的苝主要来自于河流输入的陆源有机质贡献,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依据沉积物的质量埋藏通量,估算了沉积物中苝的埋藏通量,并提出其空间分布特征在本区或可用作评价沉积物中受长江物质输入影响的地球化学指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长江入海沉积物沉积和迁移过程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行为
长江口-东海内陆架沉积有机碳的再矿化作用研究
长江口-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典型污染物的季节性源汇作用与机制
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体形成过程及其对季风演化与气候事件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