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液体和荧光分子之间的作用涉及多种因素,二者之间作用机理的阐明至今仍是一个难题。本项目在前期发现部分离子液体对酚类雌激素(PEs)荧光衍生物具强增敏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测定二者相互作用的荧光特征变化,运用TICT(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探针理论分析离子液体与衍生物荧光强度之间的内在关系;以Stokes位移的变化分析离子液体的特殊溶剂效应,综合各因素解析离子液体对衍生物产生的荧光介导效应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表面活性剂、环糊精等传统荧光增敏剂与具增敏作用离子液体间的协同效应,建立优化的强荧光体系,并将其引入液相色谱柱后衍生系统,建立超痕量PEs的高灵敏荧光检测方法,满足普通实验室开展相关研究的需要;并采用核磁共振等技术分析离子液体与传统荧光增敏剂之间的结合或包络作用及相关增溶、增敏和增稳等协同机理。本研究能促进离子液体在色谱和光谱领域的应用,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基金主要研究离子液体对酚类雌激素(PEs)及其荧光衍生物的介导效应和分析应用,研究内容基本按照原定的研究计划执行,经过三年的研究,已完成了研究的各项任务,主要结论总结如下:. (1) 直接加入离子液体对PEs 的荧光强度均表现为猝灭效应,而β-CD、CTMAB和SDS的加入则对 PEs荧光强度表现为增敏效应。如BPA其本身的荧光寿命为4.27ns,加入离子液体后的荧光寿命减小,与荧光强度的变化趋势相一致。不同离子液体的加入均使β-CD-BPA体系的荧光强度减弱,其结果与我们所预期的相反,荧光猝灭机理属于动态猝灭,此外对不同种类PEs的化合物猝灭机理稍有不同,有的属动静态联合猝灭。.(2)离子液体对母体PEs呈现猝灭效应,但对其与丹璜酰氯的衍生物却呈现增敏效应,系列研究表明:离子液体对中等或强荧光团呈增敏效应,而对弱荧光团呈猝灭效应,这种“锦上添花”结果的机理值得今后深入探索。.(3)加入β-CD和CTMAB后,雌二醇的荧光强度均表现为增敏效应,而且该效应与加入的浓度呈正比,当加入β-CD的浓度相同时,雌二醇在水中的荧光强度比在甲醇中低,加入CTMAB后结果与β-CD相似,其原因可能是减少了水中的氧猝灭效应,导致了荧光强度的加强。随着β-CD和CTMAB浓度的增加,雌二醇的荧光寿命值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且雌二醇水溶液的荧光寿命值明显高于其甲醇溶液。.(4)β-CD随着加入浓度的增大4-辛基酚的荧光强度随之增强,逐渐达到一定的稳定趋势,证明其与4-辛基酚属于1:1的包合方式。但是加入离子液体后,对β-CD-4-辛基酚荧光增敏体系的荧光产生猝灭效应,而且该猝灭效应与加入离子液体的浓度呈正比。经Stern-Volmer方程计算,初步断定实验中两种离子液体的猝灭机制均属于动态猝灭。此外,离子液体对β-CD增敏体系的猝灭效应大于未加入体系,该结果可应用于离子液体和PEs的定量检测。.(5)开发了超声辅助乳化-漂浮液滴固化微萃取技术用于环境中常见的五种PEs的痕量检测。与以前报道的技术相比具有检出限低,稳定性好,可同时高灵敏检测多种酚类污染物等优点。.(6)通过本基金项目的研究,已发表SCI论文12篇,申请专利2项,获浙江省教育厅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奖各1项,培养硕士生6名,参加学术交流4次,圆满地完成了该项基金的预定任务。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感应不均匀介质的琼斯矩阵
咪唑类离子液体表面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分析应用
萘甲酸盐类离子液体对β-双酮类抗生素配合物的强荧光增敏机理与分析应用
酚类环境污染对两栖动物性腺分化的雌激素效应
离子液体对秀丽线虫的低剂量兴奋效应(Hormesis)及基于类胰岛素信号通路的作用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