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是甘肃省的大产业,针对马铃薯贮藏期间易发芽、腐烂的问题,通过引进、再创新,我所成功开发出以氯苯胺灵(简称为CIPC)为主效成分的马铃薯抑芽剂。但其作用机理文献报道较少。本项目以甘肃主推马铃薯品种为实验材料,以不做抑芽剂处理的马铃薯为对照,主要研究经过抑芽剂处理的薯块芽眼内活性物质的变化水平。利用液相色谱法或酶联免疫法研究不同时间薯芽的GA3,ABA,IAA等内源激素被诱导变化水平;利用紫外等方法研究休眠后期至幼芽期POD、PPO、ACO、淀粉酶、淀粉磷酸化酶等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利用SDS-PAGE电泳法研究休眠后期至幼芽期蛋白组分变化;利用显微镜观察分析萌发期细胞的结构变化。从不同角度综合分析其结果,探明CIPC的作用机理,为安全合理利用CIPC、进一步开发新型、安全、高效抑芽剂提供理论指导。
马铃薯块茎贮藏期间的发芽问题是制约马铃薯贮藏的难题之一。使用CIPC抑芽剂处理能有效抑制块茎发芽,提高采后马铃薯贮藏品质。本研究以马铃薯块茎为试材,采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所研制的氯苯胺灵(CIPC)乳油处理块茎,通过对比两种处理对贮藏期间马铃薯的影响,以探究CIPC的抑芽作用机理,结果表明:.CIPC处理可以显著降低顶芽部位的IAA、GA3含量,提高ABA含量。非芽眼部位的激素含量比芽眼部位少。贮藏期间两种处理下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淀粉磷酸化酶(SP)、淀粉酶的活性变化受到休眠、萌芽以及酶自身作用的影响。CIPC处理会降低顶芽部位的酶活性,同时因为顶端优势的解除提高了侧芽部位的活性,但对非芽眼部位的影响不显著。说明影响芽眼部位的内源代谢是CIPC有效抑芽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中顶芽部位的代谢活动变化最为显著。同时表明,芽眼部位对CIPC的处理更敏感。CIPC处理对马铃薯块茎蛋白组分没有明显的影响。CIPC处理影响了马铃薯块茎芽眼细胞有丝分裂的正常进行。CIPC处理块茎芽的萌发收到显著抑制,芽虽然结构完整并具有活性,但生长缓慢。.对药剂处理后CIPC残留量的研究结果表明,CIPC在马铃薯块茎上的残留主要集中在薯皮,在药物处理后的各个时期,去皮可以减少90%以上的CIPC残留。短期贮藏(30天)后全薯中含量最高不超过2mg/kg,长期贮藏(120天)全薯中含量仅有0.5mg/kg,均远低于FAD公布的30 mg/kg的限量。CIPC在马铃薯中的残留量不但受施用方式的影响,而且也受马铃薯烹调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普通锅、高压锅和微波炉三种烹调方法处理的马铃薯,薯皮中 CIPC 含量差异显著,薯肉中 CIPC 含量差异不显著。CIPC的剂型不同,其降解速率也不同,粉剂中CIPC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小于乳油。氯苯胺灵在土壤中的半衰期约为19d,在水中的半衰期约为52d,氯苯胺灵在土壤和水中都能够被较快分解,对环境的影响较小。研究了CIPC/β-环糊精包合物的合成表征以及对水溶性、热稳定性的研究,为探讨的CIPC新剂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不同改良措施对第四纪红壤酶活性的影响
基于Pickering 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
硫化矿微生物浸矿机理及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贮藏期间鸡蛋呼吸规律及其对品质的作用机制
阻化剂抑控煤活性结构氧化机理研究
马铃薯块茎低温贮藏过程中酸性转化酶活性调控机制及其与低温糖化的关系
南极磷虾贮藏期间虾壳释放游离态氟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