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钼基电极的可控制备及其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基本信息
批准号:51672182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62.00
负责人:倪江锋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苏州大学
批准年份:2016
结题年份:2020
起止时间:2017-01-01 - 2020-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甄田甜,卢豪,曹风人,武芳丽,张玲,傅士栋,梁海琛
关键词:
电极材料晶体结构钠离子电池负极钠离子电池倍率
结项摘要

Layered molybdenum trioxides (MoO3) and disulfides (MoS2) have captured much attention as electrodes for sodium-ion batteries (SIBs), due to their unique 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However, conventional molybdenum based electrodes adopt two-dimensional in-parallel cell structures, always trading off between available energy and the capability to release this energy without internal power losses. This present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towards their practical utilization.. This project is aimed at mitigating the issues by engineering three-dimensional (3D) architectures of molybdenum electrodes. The 3D electrodes are capable of maximizing power and energy density yet maintaining short ion transport lengths. In this project, 3D MoO3 architectures will be directly grown on metallic substrates and transformed into 3D MoS2 through sulfidation. Then these 3D architectures will be modified with plasma to introduce amorphous surface state and exotic ion doping. Na storage behaviors in the 3D electrodes will be electrochemcally examined. The Na storage process and reaction mechanism will b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using versatile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To illustrate the benefits of the 3D architecture and plasma treatment, theoretical modeling in combination with spectral analysis will be implemented. Furthermore, full SIBs based on the 3D architecture of molybdenum will be developed. This work would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 into the efficient application of molybdenum materials as well as other energy materials.

层状结构的钼基材料如三氧化钼(MoO3)和二硫化钼(MoS2)具有独特的电子和电学特征,是潜在的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材料。然而,常规的二维电极结构导致钼基电极的能量与功率相互制约,难以满足实用的要求。本项目通过结合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设计三维钼基电极来增加单位面积内的活性物质量,并且使离子扩散的路程始终保持在较短的距离,从而同时提高电极的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本项目拟直接在金属基底上生长MoO3三维电极并通过硫化反应转变为MoS2;进一步对这些三维电极进行等离子体刻蚀和元素掺杂处理;通过关键实验参数调控产物的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如形貌、表面和缺陷。用电化学手段和谱学方法重点研究这些组成和结构特征对三维电极的储钠性能和反应历程的影响规律;结合理论计算探讨材料的构效关系及三维电极的动力学优势。在此基础上,开发具有高能量和高功率的钠离子全电池,为钼基电极材料的实际应用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项目摘要

研究和开发大容量、长寿命、低成本的钠离子电池材料对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层状结构的钼基材料如三氧化钼(MoO3)和二硫化钼(MoS2)具有独特的电子和电学特征,是潜在的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材料。然而,常规的二维电极结构导致钼基电极的能量与功率相互制约,难以满足实用的要求。本项目通过结合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设计三维钼基电极来增加单位面积内的活性物质量,并且使离子扩散的路程始终保持在较短的距离,从而同时提高电极的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本项目系统开展了钼基三维结构电极的设计、可控制备、化学修饰及电学和电化学储钠性能表征的工作。我们通过热化学氧化、阳极氧化和水热方法,设计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的相组成、尺寸和形貌的三维结构电极。我们进一步对三维结构电极进行磷化和硫化处理,来调控钼基材料的电荷传输性能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我们采用电化学手段和谱学方法重点研究这些组成和结构特征对三维电极的储钠性能和反应历程的影响规律;研究了充放电的机理和动力学特性。并利用COMSOL对三维结构的电荷传输行为进行了模拟,揭示三维电极在储钠过程中的动力学优势。这些工作已经实现了我们的研究目标。相关工作已经发表标注本项目资助的SCI论文20多篇,其中多篇发表在材料领域的高水平期刊如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CS Nano等,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培养博士1名,硕士7名硕士。在项目执行期间,申请人入选教育部人才计划,获批江苏省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项、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项。获国际功能材料协会“青年奖”和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DOI:10.7498/aps.67.20171903
发表时间:2018
2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DOI:10.16085/j.issn.1000-6613.2022-0221
发表时间:2022
3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DOI:10.7498/aps.70.20210004
发表时间:2021
4

二维MXene材料———Ti_3C_2T_x在钠离子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二维MXene材料———Ti_3C_2T_x在钠离子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DOI:10.19964/j.issn.1006-4990.2020-0450
发表时间:2021
5

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光动力疗法中的研究进展

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光动力疗法中的研究进展

DOI:
发表时间:2017

倪江锋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51872192
批准年份:2018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51302181
批准年份:2013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三维电沉积技术及其在充电电池中的应用

批准号:21776121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张会刚
学科分类:B0809
资助金额:64.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过渡金属氧化物-多孔氮杂碳阵列电极的可控制备及其在锂-氧电池中的应用

批准号:21576216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张海宁
学科分类:B0809
资助金额:6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阵列电极的可控合成及其在锂二次电池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批准号:51274017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张世超
学科分类:E0410
资助金额:8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大尺寸三维多孔电极的设计、可控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上的应用

批准号:51802150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曹燕强
学科分类:E0208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