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湿地空间自组织格局形成机理及其生态功能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676084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68.00
负责人:刘权兴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批准年份:2016
结题年份:2020
起止时间:2017-01-01 - 2020-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陈沈良,袁琳,许媛,赵丽侠,王峰,朱政
关键词:
生态系统脆弱性生物多样性海岸盐沼生态系统功能空间自组织
结项摘要

Costal wetland are important for flood protection and ecosystem conservation, but undergo sudden shifts in area cover and distribution all over the world. The causes for such shifts are still unclear underlying the ecological mechanisms. Drivers may be environmental (hydrology, sediment supply, etc.), biological (vegetation cover, biodiversity, etc.) or anthropogenic (construction, grazing, etc.), with factors operating and interacting at different scales to shape marshes and coastal patterning. This proposal is to investigate how coastal wetland self-organization patterns are shaped by interactions of biological facilitation with physical/environmental change. We will combine the field experimental setup and theoretical models with aerial-survey data to examine marsh resilienc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to forecast shifts in marsh spatial patterns. Furthermore, we will explore the emergent properties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of the spatially self-organization patterning in salt marches ecosystem (in terms of biodiversity, productivity, and ecological resilience). Our researches will provide a new application of self-organization in ecosystems, and pose a new ecological mechanism for implication the biodiversity. It will help us to manage the coastal wetland using a novel strategy.

滨海(盐沼)湿地生态系统是沿海地区生态安全和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屏障,调查发现覆盖面积与生态功能在全球大规模的丧失和退化,可持续性堪忧,然而迄今科学家依然不完全清楚导致退化发生的生态过程和机理。环境的恶化、人类的生产活动和海平面上升等诸多因素在不同空间尺度的相互作用均可能引起该生态系统退化。本项目以长江口崇明盐沼湿地为对象,基于空间尺度依赖反馈过程、沉积层高度的变化和潮浪波的动力过程,建立数学模型研究来研究植被空间自组织格局形成机理、生态恢复力、初级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系统功能。从理论角度研究滨海湿地的空间自组织格局对其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影响,以及关于环境参数变化的敏感性;通过收集生物多样性数据,借助理论模型来研究空间自组织格局对生态系统群落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成果将丰富空间自组织理论在生态系统功能方面的应用,阐述生态多样性的新机制; 同时为滨海湿地保育和管理提出理论依据。

项目摘要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开始蓬勃发展,其间出现了可解释生态系统空间格局的大量理论模型研究和少量相关系统的实验研究。从岩石基质海岸的藤壶系统到淤泥质海岸的贻贝、牡蛎和潮间带植被生态系统都充满着空间自组织现象。该项目以滨海湿地植被生态系统为模型,研究了三方面内容:1)空间生态学中尺度依赖机理是否能够解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不规则的空间格局形;2)探索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精灵圈’格局形成机制,以及它们的生态弹性;3)自组织过程蕴含的局部促进过程能否有效增强滨海生态系统修复效率。通过该项目资助,我们进行了野外原位控制实验和理论模型研究,澄清了前两个科学问题,并获得可靠的结论;对第三个科学问题获得了一些新认识,但仍然不够完善需要后期继续研究。获得主要结论如下:1)用来解释空间规则格局(图灵斑图)的尺度依赖机制也是导致空间不规则格局(幂律斑图)的基本机制之一,并且不规则自组织格局能够有效塑造潮间带底栖生物多样性。2)硫化物毒素积累效应和营养消耗过程均是滨海湿地‘精灵圈’自组织格局形成的生态学机制,并且精灵圈格局的形成揭示了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生态弹性。3)基于空间自组织过程范式的生态系统修复策略,需要结合具体物种修复的性状特征。研究代表性结果分别以科研论文和论著形式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Proc. Roy. Soc. B》,《生物多样性》,《中国近海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一书章节。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OI:10.17521/cjpe.2019.0351
发表时间:2020
2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DOI:10.16085/j.issn.1000-6613.2022-0221
发表时间:2022
3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DOI:10.11821/dlyj020190689
发表时间:2020
4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22.03.25
发表时间:2022
5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DOI:10.5846/stxb201912262800
发表时间:2020

刘权兴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灌丛化的空间格局、形成机制及其对湿地生态功能的影响

批准号:31670471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毕晓丽
学科分类:C0307
资助金额:6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祁连山浅山区植被空间自组织格局及其生态水文机理

批准号:30800147
批准年份:2008
负责人:刘鹄
学科分类:C0307
资助金额:19.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CNP生态化学计量学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批准号:41501088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屈凡柱
学科分类:D0105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毛乌素沙地油蒿灌丛空间自组织格局及其生态水文响应机制

批准号:41271033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杨晓晖
学科分类:D0702
资助金额:7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