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用(14)C乙酸钠示踪研究口腔鳞癌及口腔正常组织的内源性脂肪酸合成活性,首次发现口腔鳞癌的脂肪酸合成活性显著高于口腔正常组织。用同位素示踪、MTT法和DNA凝胶电泳法研究了变蓝菌素对口腔鳞癌脂肪酸合成活性的影响及其细脂毒性。首次发现:变蓝菌素对口腔鳞癌细胞有明显杀伤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先抑制脂肪酸合成,然后启动细胞凋亡程序。在合适浓度下变蓝菌素对正常细胞无明显毒性,但对癌细胞仍有较强的杀伤作用,提示癌细胞的脂肪酸合成途径或能成为抗肿瘤治疗的切入点,为研发抗癌新药持相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围绕该项目已发表论文3篇,其中一篇发表在国外学术刊物上,为SCI收录。该项目培养研究生1各。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2016年夏秋季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威氏棘冰鱼脂肪酸组成及其食性指示研究
不同改良措施对第四纪红壤酶活性的影响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植物中蛋白质S-酰化修饰的研究进展
整合素β6在口腔鳞癌中过度表达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
脂肪酸合酶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
miR-324-5p/PTPN18/c-Met/FZD8信号轴作为口腔鳞癌干细胞治疗靶点的实验研究
PFKFB3诱导血管拟态在VEGF靶向治疗口腔鳞癌中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