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浆液性癌(ESC)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而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故癌前病变的确立对于早期诊断,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前期工作中,提出子宫内膜腺体异型增生(EmGD)是ESC的癌前病变这一假说。DNA甲基化是恶性肿瘤发生中的早期事件。因此,我们推测EmGD中也存在DNA甲基化。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利用DNA甲基化芯片筛选出数个子宫内膜浆液性癌特异性甲基化基因(ESSMGs);进而在ESC的石蜡组织标本中(包含良性子宫内膜,EmGD,子宫内膜上皮内癌和/或ESC),应用激光显微切割与实时荧光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ESSMGs在上述不同组织中的状态,进一步从表观遗传学角度为EmGD是ESC的癌前病变提供证据支持;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基于甲基化的检测手段,通过对子宫内膜细胞的甲基化状态分析,实现对ESC的早期诊断;本研究ESSMGs的发现有望为子宫内膜浆液性癌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新靶标。
子宫内膜浆液性癌(ESC)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提出子宫内膜腺体异型增生(EmGD)是ESC的癌前病变这一假说,为从表观遗传学角度验证这一观点,课题组收集子宫内膜浆液性癌(ESC)、子宫内膜样腺癌(ECC)、正常子宫内膜(NE)各10例,利用Illumina 450K Infinium Methylation BeadChip进行检测,选取针对Illumina甲基化芯片平台而设计的lumi开源R包做数据处理,筛选出数个子宫内膜浆液性癌特异性甲基化基因(ESSMGs)。利用实时定量甲基化特异性PCR(q-MSP)在30例NE、44例ECC及33例ESC石蜡标本进行验证,最终筛选出4个ESSMGs,其中高甲基化组(RCN3、ECRG4、LGR5)(p<0.001),低甲基化组(IMP3)(p<0.01)。并进一步利用q-MSP检测目的基因(RCN3、ECRG4、LGR5、IMP3)在12例EmGD和对应ESC中的甲基化分布,发现EmGD与ESC中甲基化谱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而首次从表观遗传学角度验证了EmGD是ESC的癌前病变这一假说;课题组同时首次通过体内、体外实验探索原癌基因IMP3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系(Spec-2、Ishikawa)增殖、侵袭迁移及裸小鼠皮下成瘤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证实了IMP3蛋白在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探索IMP3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初步明确了IMP3通过p38信号通路发挥作用,为子宫内膜浆液性癌的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新药的研发提供了新靶点。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主控因素对异型头弹丸半侵彻金属靶深度的影响特性研究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浆液性癌分子机制研究
SREBP1在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Claudin-4在子宫内膜恶性转化及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LncRNA调控子宫内膜癌PTEN表达的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