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点整理被前所未有地推进,给农民带来了多方面的冲击,其中土地利用变化是农户响应这些冲击的主要手段和集中体现。而当前农户的这些响应并没还有达到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预期目标,一些希望解决的问题反而具有恶化趋势,已成为农村社会经济矛盾的新来源,严重制约城乡统筹发展。为此,本研究在总体把握农村居民点整理前后农户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农村居民点整理对农户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机理,构建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响应模型,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典型村庄及农户调查为依据,实证分析农村居民点整理对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时序特征、地域空间差异和农户个体差异。研究成果不仅能够揭示农村居民点整理对于农户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机理,将有利于对未来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制度安排进行调整,而且也可以为已完成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区域制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政策体系提供很好的决策参考。
农村居民点整理得到了前所未有地推进,但在各地的实践中,政策追求的主要目标没有得到很好实现,农民上楼致贫现象普遍,农地利用效率低下,不利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已成为农村新的社会矛盾来源。当前问题不是要不要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而是如何在推进过程中解决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民增收问题,而这需要掌握农村居民点整理对农户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本项目首先从城乡统筹发展出发,深入剖析农村居民点整理内涵,从经济、社会、政治3 个方面分析其内在驱动力,并多角度评价农村居民点整理带来的土地生态环境变化,包括基于嫡值法和灰色预测模型评价土地生态系统健康,基于景观安全格局考察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从居住方式变化考察农户生态环境行为效应,以及分析其对农业遗产的影响等。. 其次,通过大面积调研,深入把握农村居民点整理后农户在土地利用结构、强度、规模和手段等行为表现的总体特征、主要形式和问题。 接着,以农村居民点整理-土地利用条件-农户土地利用变化为逻辑主线,分析农村居民点整理对农户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机理,并构建理论响应模型。以江苏26个县78个镇234个村的农户样本为数据基础,测算农村居民点整理对农户土地变化的净效应,分析了不同居民点整理政策对农户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整理并没有对农户的收入带来实质性积极作用,在一些地区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农村居民点整理促进农户在机械投入、化肥和农药等方面投入增加,但对农户土地劳动力投入具有负向影响。促进了农户种植用工相对较少的大田作物和便于粗放管理的作物。同时,一些融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影响要比普通的单纯农村居民点整治更能提高农地流转意愿。当然,这些影响据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和个体差异。. 最后,依据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对其响应过程、变化规律和主导特征因素,反思农村居民点整理政策,并从规划管理、决策机制、产权制度、收益分配、主导主体和配套制度等方面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揭示了农村居民点整理对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机理、区域差异和个体差异,为解释农户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和规律提供支持。研究成果既能为未来农村居民点整理政策调整提供依据,也可以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完成区域制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实现农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体系提供很好的决策参考。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余量谐波平衡的两质点动力学系统振动频率与响应分析
响应面法优化藤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政策驱动下石羊河流域生态效应变化分析
我国种粮农户耕地流转的基本特点及政策启示
长三角知识合作网络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以合著科研论文为例
区域农产品市场发展的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典型村庄及农户问卷调查为例
农业土地利用的竞争机制与转型模式研究——以山东省典型村庄和农户调查为例
农业补贴政策的农户行为响应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江苏典型区域为例
农户生计分化视角下农村宅基地转型及其功能量化研究:以黄淮海农区典型村庄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