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新发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约181万例。临床治疗最常用的方法是椎体成型术,即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填充椎体,强化椎体力学性能。但该材料存在明显缺陷:异常产热,不可吸收,无成骨活性,分布不均匀。寻找一种均匀分布、较强支撑强度、具有成骨活性、注射成型方便的椎体成型材料非常重要。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生物玻璃与PMMA和壳聚糖复合后,能够形成一种符合以上要求的新型椎体成型材料,该材料具有良好的体外生物活性和细胞贴附性能。因此,本研究拟通过体外材料学、细胞学、动物在体实验等手段对该材料做进一步的基础研究,筛选最佳的材料成份配比及制备工艺;分析其离体理化特性,评价其细胞毒性和在体成骨活性;研究其在骨质疏松椎体中的成骨机理。进而研发出一种既能对骨质疏松椎体骨折进行有效力学支撑,又能发挥成骨活性的新型可注射型椎体成型材料。
在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有8000万,每年新发的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有181万。对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治疗最常用的方法是椎体成型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椎体成形材料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该材料有固化速度快,力学强度高等优点,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无成骨活性,不可吸收,弹性模量高。研发出一种具有成骨活性,部分可吸收,合适弹性模量的椎体成型材料是骨科及材料学研究中热点之一。.本课题组在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下,主要在PMMA改性方面获得以下研究进展:.一、.将45S5生物玻璃采用球磨装置研磨成粒径约为10μm的颗粒,选用平均分子量为300KD、乙酰化度大于90%的低分子量的壳聚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选用美国史赛克公司的Simplex P骨水泥。通过将生物玻璃颗粒、壳聚糖颗粒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物理共混,获得新型多孔生物活性椎体成型材料BC40。该材料在体内部分吸收,具有良好的成骨活性、足够的力学强度和较低的弹性模量。.二、.通过将磷酸钙骨水泥与生物玻璃共混,研发出CPC-BG复合生物材料。该材料的固化时间及可注射性符合外科手术要求,随着BG的增加,复合生物材料的成分、微观结构发生了改变,可注射性,力学性能进一步提高,同时,体外生物活性及降解率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有利于成骨细胞的粘附、增殖和分化;具有优秀的生物相容性,更高的生物活性、体内降解率和骨生成率,更有利于骨缺损的修复。.三、.以PAA改性PMMA,进而研发一种具有膨胀特性的骨水泥材料(expandable bone cement, EBC)。研究结果显示:新型EBC具有良好的遇水膨胀性能,能够有效克服PBC凝固收缩的缺陷。该材料具有较低的聚合温度及较长的面团时间及较好的可注射性,同时EBC的弹性模量更加接近人体松质骨,可降低临近节段再次骨折的风险,且与PBC相似,EBC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上述材料均能够对骨质疏松椎体骨折进行有效力学支撑,同时能发挥一定的成骨活性,有希望成为新的椎体成型强化材料。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1例脊肌萎缩症伴脊柱侧凸患儿后路脊柱矫形术的麻醉护理配合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新型可吸收生物玻璃注射体在骨质疏松椎体内支撑及诱导成骨机制研究
可降解型高生物活性微晶玻璃基椎间融合器材料的设计、构建及原位组织再生研究
新型ZOL-NPs人工椎体的优化构建及其修复OP椎体缺损的机制研究
非晶合金粉末的固结成型: 制备块状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