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海南榕属植物抗肿瘤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81360478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48.00
负责人:韩长日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批准年份:2013
结题年份:2017
起止时间:2014-01-01 - 2017-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禹志领,郑彩娟,纪明慧,王菁,李小宝,杨彪,祁翠翠,庞靖宇
关键词:
抗肿瘤活性作用机制化学成分榕属
结项摘要

Hainan Island is one of the major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Ficus plants in China, where the species diversity and richness are high. There is little systematic study on these medicinal plants of Hainnan region. In the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studies of a series of Hainan medicinal plants, we found that the petroleum ether fraction of the ethanol extracts of Ficus auriculata showed good anticancer properties. Thirty two compounds have been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from this active fraction,including three novel compounds structurally similar to the macrolide compound lasiodiplodin. This project aims to continue to employ phytochem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method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two endimic species.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active constituents on cell morphology、cell cycle、cell apoptosis、intra-cellular calcium ion concentration will also be investigated. Our efforts are expected to lead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 and selective anticancer compounds that have novel molecular structures,laying a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new antitumor agents with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海南岛是我国榕属植物分布的主要区域之一,其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度都很高,国内外对榕属植物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对大果榕和薜荔的抗癌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缺乏系统研究。课题组前期针对本地区热带药用植物资源进行抗肿瘤筛选时发现,大果榕的石油醚萃取物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进一步化学成分分离,目前共完成32个化合物的分离及结构鉴定,包括3个结构新颖的大环内酯lasiodiplodins类似物。本项目拟运用植物化学和药理学相结合的方法,在抗肿瘤活性导向下,利用现代分离手段深入开展海南地区榕属植物大果榕和薜荔中新颖结构化学成分的分离分析研究,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测试;以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及胞内钙离子浓度等对活性优良化合物进行作用机制研究,可望优选出结构新颖、活性高、选择性较好的药物先导化合物,为创制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奠定基础。

项目摘要

桑科(Moraceae)榕属(Ficus)植物大果榕(Ficus auriculata)和薜荔(Ficus pumila)为民间药用植物,是常见的药食两用植物。大果榕果实具有祛风宣肺、补肾益精作用,薜荔用于利湿、活血、解毒。本项目的研究目的是在体外抗肿瘤模型指导下对大果榕和薜荔化学成分和抗肿瘤活性进行系统研究,获得60-80个单体化合物(包括5个以上的新化合物);完成部分单体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并对活性良好的化合物作初步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发表论文10篇以上,其中SCI论文6篇以上,申请1-2项发明专利;培养博士生2名,硕士生2名。. 本项目对两种榕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抗肿瘤活性进行了较系统研究,利用现代分离手段和波谱技术共获得130个单体化合物,其中有21个新化合物。从大果榕中共分离鉴定了100个化合物,其中有20个新化合物;从薜荔中分离鉴定了30个化合物,其中1个新化合物。部分化合物表现出抗肿瘤和抗细菌活性。对69个样品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测试发现12个单体化合物和1种粗提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大果榕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IC50值为12.3 μg/mL。新化合物16和17对SPC-A-1和SGC-7901显示出一定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31.3 μg/mL、34.8 μg/mL和33.2 μg/mL、36.9 μg/mL;化合物42和43对SPCA-1和SGC-7901显示较好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23.6 μg/mL-27.8 μg/mL,化合物47、48和50对四种肿瘤细胞均显示出一定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20.3 μg/mL-32.4 μg/mL;薜荔中化合物102-105 和107对四种肿瘤细胞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同时对部分单体进行了抗菌活性筛选。. 发表SCI收录论文16篇,国内核心刊物论文5篇,申请国内发明专利3项。国际会议论文1篇;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博士2名。本项目超额完成计划目标,执行情况良好。.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大果榕和薜荔的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海南热带药用植物中发掘抗肿瘤药物,对开发利用海南丰富的热带药用植物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DOI:10.16517/j.cnki.cn12-1034/f.2015.03.030
发表时间:2015
2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22.03.25
发表时间:2022
3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DOI:10.3969/j.issn.1003-0077.2018.11.009
发表时间:2018
4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9.03.004
发表时间:2019
5

不同改良措施对第四纪红壤酶活性的影响

不同改良措施对第四纪红壤酶活性的影响

DOI:10.11766/trxb202008100444
发表时间:2022

韩长日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20362005
批准年份:2003
资助金额:7.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20262001
批准年份:2002
资助金额:7.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20862005
批准年份:2008
资助金额:30.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20562004
批准年份:2005
资助金额:28.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21166009
批准年份:2011
资助金额:53.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两种海南核果木属植物中新型抗肿瘤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批准号:21202030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陈文豪
学科分类:B0703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两种海南特有染木树属植物抗肿瘤活性成分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

批准号:21162009
批准年份:2011
负责人:陈光英
学科分类:B0703
资助金额:56.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3

两种牡荆属植物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

批准号:31170320
批准年份:2011
负责人:代现平
学科分类:C0209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两种金丝桃属植物中的PPAP类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批准号:31800296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杨兴伟
学科分类:C0209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