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血脑屏障(BBB)的存在,常规化疗药物和基因药物静脉注射后几乎无法到达脑内,严重制约着脑胶质瘤的治疗。本项目拟构建一种新型的T7肽修饰的双载药纳米递释系统,静脉给药后靶向治疗脑胶质瘤。该递释系统具有三大特征,(一)利用BBB和肿瘤细胞表面均高度表达转铁蛋白(Tf)受体的特点,采用Tf的配体T7肽为靶向头基,具有有效跨越BBB和富集于肿瘤部位的双重靶向功能;(二)所使用的载体材料树枝状聚左旋赖氨酸(DGLs)是近两年新开发的一种高分子材料,易于修饰,且可生物降解;(三)利用DGLs的双亲性和荷正电性,同时包载疏水性的抗肿瘤药物和负电性的治疗基因,制备双载药系统,一次性给药后可实现脑胶质瘤化疗和基因治疗双重作用。本项目设计思路新颖,国内外未见相关报道。
由于血脑屏障(BBB)的存在,常规化疗药物和基因药物静脉注射后几乎无法到达脑内,严重制约着脑胶质瘤的治疗。本项目根据脑胶质瘤的特征,利用BBB和脑胶质瘤细胞表面共同高度表达转铁蛋白(Tf)的特性,成功构建一种新型的T7肽修饰的pH敏感的双载药纳米递释系统,同时携带化疗药物阿霉素(DOX)和治疗基因pORF-hTRAIL。结果显示,靶向性的双载药系统具有良好的跨BBB靶向脑胶质瘤的特性,可显著延长荷瘤裸鼠的存活时间,达到化疗和基因治疗联合治疗的协同效果,在减小给药剂量、降低毒副作用的同时,能够显著提高脑胶质瘤的治疗效果。本项目基本达到预期的一次性给药后实现脑胶质瘤化疗和基因治疗双重作用的效果,为脑胶质瘤联合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 在完成上述主体项目的同时,申请者积极检索文献,平行进行了一些相关试验,在本自然基金和其他基金的共同支持下,构建一系列靶向递药系统和诊断系统,如氯代毒素修饰的脑胶质瘤靶向基因递释系统等,取得较可喜的进展。. 到申请者撰写结题报告为止,已发表标注本自然基金支持的论文10篇(SCI论文9篇+综述1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的SCI论文6篇(生物学重要期刊Biomaterials 5篇+药剂学重要期刊Molecular Pharmaceutics 1篇);申请专利3项;相关成果参与申请于2010年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五)和2011年获得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六);参与编写国内首部脑靶向研究专著《脑靶向递药系统》(蒋新国教授主编);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2名,其中一名获得上海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拥堵路网交通流均衡分配模型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基于肿瘤归巢肽介导的脑胶质瘤多靶点靶向纳米递药系统构建与评价
靶向脑胶质瘤干细胞的双修饰纳米递药系统的构建及其介导siSurvivin抑制脑胶质瘤耐药和复发的研究
基于脑胶质瘤的长效靶向仿生纳米递药系统研究
新型iRGD肽修饰双层载药阳离子纳米粒高效治疗脑胶质瘤的多级靶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