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选择了东亚候鸟迁飞路线上最大的越冬地和长江流域仅存的两个大型过水性、吞吐型湖泊之一的鄱阳湖作为研究区域,借助ENVI和ArcGIS工具,并结合野外实验调查,开展了以下4个方面的研究:.1、主湖体水文变化规律及自然波动和人工调控下,子湖泊与主湖体水文连通性分析;.2、湿地植被的生长规律、生物学特征及空间分布范围;.3、候鸟在鄱阳湖越冬的主要时间节点和栖息特征;.4、从候鸟越冬需求出发,划分栖息地的分布范围。.通过上述研究,回答以下两个科学问题:.(1)特定植物冬芽的丰富度与越冬候鸟觅食地选择间的关系;.(2)在自然波动和人工调控下,水位与湿地植物群落及候鸟栖息特征间的相互影响机理。
作为中国最大、与长江自然连通的淡水湖泊,近年来,鄱阳湖湿地秋冬季干枯态势严重,影响其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此外,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导致湿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水文干扰。解析水文节律变化对湿地植物群落和水鸟栖息地的影响对鄱阳湖湿地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长期定位监测、样方调查、定点实验并结合历史资料、3S技术和稳定同位素技术,开展了越冬季水鸟定期观测、典型湿地植被调查、水鸟栖息地监测和食物网结构研究。分析了鄱阳湖枯水期水文节律变化特点及子湖泊与主湖体水文连通性,刻画了典型湿地植被的物候及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湿地植被群落的生长与水位波动密切相关,在时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而在空间上则沿高程和水分梯度呈现出明显的环带状或弧状分布格局。研究了越冬期雁类的种群变化动态,证实了枯水期植被、可用栖息地面积是决定雁类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因子,而水位变化驱动了植被和栖息地变化,建立了水位、湿地植被与栖息地之间关系,为不同水文情势下栖息地变化情景预测提供了理论基础。分析了不同水位管理方式对湿地类型组成和水鸟食物资源丰富度的影响,证实水文干湿节律改变影响了水鸟栖息地可达性和食物资源可利用性,导致了水鸟密度和多样性的差异,初步揭示了水位调控对水鸟栖息地选择的影响。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枯水期鄱阳湖子湖食物网结构,认为湿地植被(苔草)是枯水期底栖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而陆源碎屑的大量输入主要与越冬雁类的代谢活动有关,为揭示植被-水生动物-水鸟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对于深入认识水位-湿地植被-水鸟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对长江中下游湿地的合理利用、珍稀濒危水鸟保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空气电晕放电发展过程的特征发射光谱分析与放电识别
人工智能技术在矿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中的融合应用
鄱阳湖水文环境对越冬候鸟生境影响的研究
水文季节性节律与植物生长节律协同驱动下鄱阳湖氮磷输移规律研究
鄱阳湖植食性候鸟越冬活动对湿地食物网结构和C、N、P循环的影响
鄱阳湖越冬期三种大型涉禽的栖息地选择和觅食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