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目前硅宽带抗反射表面结构和工艺复杂、制造困难的问题,本项目提出一种基于双金属纳米颗粒等离子体共振(particle plasmon resonance,PPR)的新方法,拟通过调节纳米颗粒的尺寸分布、材料组分等因素实现窄带PPR杂化,获得宽带PPR,并利用该宽带PPR,提高硅表面在紫外-近红外波段范围内的抗反射性能。主要研究Au-Ag双金属纳米颗粒的PPR特性,PPR的杂化模式及其对宽带抗反射性能的影响,验证窄带PPR杂化形成宽带PPR、提升硅表面宽带抗反射性能的可行性;初步建立金-银纳米颗粒阵列的物理模型,揭示宽带PPR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宽带抗反射性能的作用机制。拟利用dewetting等技术,制备该抗反射表面,初步实现在900nm宽带内提高抗反射性能70~85%。为高性能宽带抗反射表面的设计和实现提供新的思路,对提升光伏器件性能、降低其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这三年的研究期间,主要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单金属Ag、Au及双金属Ag/Au、Au/Ag纳米颗粒在玻璃、硅表面的制备,其纳米颗粒形貌表征、尺寸分散度计算以及反射光谱、能谱的测量,基于试验结果,运用FDTD建模仿真,试验和仿真结果均表明非周期的random双金属纳米颗粒,当其起初膜厚在15nm左右时所制备出的双金属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宽带(300-1200nm)抗反射性能,这与其低表面覆盖度从而有效抑制金属纳米颗粒自身吸收、反射有关,与单金属纳米颗粒相比,其PPR峰位更向近紫外波段方向移动。在硅片的基础上,还开展了在单晶硅电池表面制备金属纳米颗粒的试验,以及仿真了在GaAs电池上集成Au、Ag、Al纳米颗粒后对电池光学性能的影响,得到“Al纳米颗粒比Au、Ag纳米颗粒具有更好的宽带抗反射性能”的结论。最后,考察了将金属纳米颗粒集成于III-V族三结太阳能电池后电池性能变化情况的研究。发现在有SiO2缓冲层的情况下,将Al纳米颗粒几乎全部掩埋于SiO2层,得到顶、中子电池输出量子效率为76.5%和76.4%,这比商业用III-V族三结太阳能电池参考样品的性能更好(只有单层抗反射层的商业电池参考样品的顶、中子电池输出量子效率:74.2%和74.6%;具有双层抗反射层的商业电池参考样品的顶、中子电池输出量子效率: 73.2%和83.3%)。可见金属纳米颗粒不仅可以改善硅表面的抗反射性能,还可以改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GaAs太阳能电池以及III-V族三结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金属纳米颗粒修饰提高单根同轴硅纳米线太阳电池性能的研究
复杂微观结构的AuAg双金属纳米颗粒的形成转化机理及其表面等离子共振性能研究
磺酸官能化有机硅杂化纳米催化剂的形貌调控及其性能研究
双金属复合氧化物与双金属复合氧化物/碳纳米管杂化材料吸附氨基酸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