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相互作用是当前潮间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项目拟用先进的动力泥沙自记仪器进行现场观测并采样,以江苏和上海(长江口)潮间带几种代表性植物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型植物改变水动力、泥沙运动、地貌稳定性和滩面沉积物特性的连锁效应的过程和机制,以丰富国际学术界对不同植物种和不同物理环境下潮间带植物沉积动力学效应的认识,并为我国海岸湿地的综合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知识支持。多种先进仪器的联合使用和几种优势植物(本土特色的正常海岸盐生植物和河口半咸水植物以及欧美引进植物) 沉积动力学效应的对比将使本项目拓宽和加深(世界范围内)以往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同领域研究的显示度。同时,成果对我国潮间带植被区是否围垦或围垦的位置定在何高程为宜(出于土地效益与生态效应权衡考虑)的抉择以及引进植物种(又称入侵种)利弊的综合评价具有启示作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波流共同作用下的潮间带湿地沉积动力过程研究
潮间带红树植物多酚的转化途径及其对碳氮矿化的影响机制
红树植物在潮间带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演化过程与机制
河口区非胎生红树植物潮间带分带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