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ly, since the public in China holds an ambivalent attitude of trust toward the government's disposal of crisis,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tudy the influential mechanism of persuasion and help to change the public's trust attitude toward a positive direction. Although the past persuasion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effects the external factors has on attitude changes, this research empirically tests the influential mechanism of Epistemic Route and Teleologic Route of persuasion on the public's ambivalent attitude change. By mapping the construction as condition-mechanism-effects-strategy, the study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1.Using the method of survey and Implicit Relational Assessment Procedures, the implicit and explicit attitude of trust ambivalence is investigated, and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of its formation are pointed out; 2. Using the method of Situational Simulated Experiment and IDB, the influential mechanism of dual-Route persuasion on the ambivalent attitude of trust is test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different stage of crisis disposal;3. Using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four times, the study indicates influential effect of different route of persuasion on the persistence, strength and conductibility of new attitude;4. On the basis of above studie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to improve the government credibility.
当下,我国公众对政府危机处置的结果持半信半疑的矛盾信任态度,如何说服公众使其信任态度向积极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往说服理论多从外界因素出发研究对态度转化的影响,而本研究则以说服的E-T模型为理论指导,从改变公众认知入手,研究认知路径、目的路径的说服对公众矛盾信任态度转化的影响机制与影响效果。按照"矛盾现状-说服机制-说服效果-对策研究"的整体架构,本课题分四部分展开:1、采用问卷调查与内隐关系评估程序的方法,从内隐态度、外显态度两个层面研究公众矛盾信任状况的现状,以及形成这种状况的主客观因素;2、采用情景模拟实验、信息板技术,研究危机处置的不同阶段,说服的目的路径、认知路径对矛盾态度转化的影响;3、采用跨时间的追踪研究法,分四个时段研究通过不同路径发生变化的态度,其持久性、影响性、传导性特征;4、以以上三部分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相应策略,为提高政府公信力,提升危机应对水平提供参考。
我国社会事故频发,与之相伴的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每况愈下,政治信任到了亟待提升的关键时刻。本研究充分回顾、梳理了当前有关公众对政府信任的研究文献,发现当前研究结论呈现出不一致的状况。进而将“矛盾态度”的概念引入政治信任领域,提出了“我国公众对政府处于一种矛盾的信任状态”的假设。并从政治信任的产生机制、矛盾信任态度的现状、矛盾信任态度产生的原因分析、矛盾信任态度的转化机制四个部分对当前我国公众的政治信任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一探讨了政治信任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对政治合作的影响。结果发现: 1)政治信任在政治透明度感知、宽容度感知和政治合作之间发挥正向部分中介作用;2)政治信任在负面认知固化程度和政治合作之间发挥负向完全中介作用;3)政治氛围感知在政治信任和政治合作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研究二分析了公众对政府矛盾信任态度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革命时期积淀的“信”与近年来政府不当行为造成的“不信”之间的矛盾、信息发布中,政府权威身份带来的“信”与发布方式不当造成的“不信”之间的矛盾、传统主流媒体信息与新媒体信息不一致之间的矛盾是公众矛盾态度产生的主因。最后对矛盾态度转化提出了对策。研究三从内隐态度的视角探讨公众对政府的矛盾信任态度。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对公众的内隐政治信任态度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公众对政治对象“硬核”部分的内隐态度是积极的,对“保护带”部分的内隐态度是消极的,两者呈现显著差异。研究四以“认知—目的双路径说服理论”为框架,研究公众矛盾态度的转化。采用情景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公众对政府产生的负面认识会同先前对政府正面的认识产生冲突,使个体产生矛盾态度;2)公众对危机事件的涉入程度越高,矛盾态度转化的程度也越高,涉入程度越低,矛盾态度转化的程度也越低,并且在不同的说服路径下,作用效果不存在显著差异;3)个体通过认知路径进行自我说服,能够有效降低个体的矛盾态度,且在不同水平的认知需求下效果都显著;4)认知需求水平较低的个体,通过目的路径进行自我说服,能够有效降低个体的矛盾态度。本项目完成了预定的研究内容。自项目批准至今,出版专著1部,发表5篇学术论文,其中南大核心期刊论文4篇,科技引证期刊1篇。围绕本课题研究内容,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其中2名完成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多媒体网络舆情危机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创新地理学的批判性思考--基于中国情境的理论创新
腹腔镜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
公众对限制性公共政策接受态度的心理影响机制研究
公共信任危机的形成及修复机理研究
中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内隐与外显安全态度对安全绩效的影响—基于双过程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