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拟解决Mg-Al系合金碳质孕育后Fe、Mn是否"毒化"晶核并抑制细化效果存在分歧这一普遍问题,对含Fe、Mn的Mg-Al熔体进行碳质孕育处理,研究Fe、Mn在碳质孕育Mg-Al熔体中晶核生成和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揭示二元Al-C晶核转化为Al-C-Fe(Mn)多元粒子的结构特性、工艺条件与Fe、Mn是否"毒化"晶核三者之间的内在本质关系。研究Fe、Mn对Al-C-Fe(Mn)多元相结构特征的影响规律,探讨二元晶核演变为多元晶核的形成途径、及其形成途径对其结构特性的影响机制,研究演变过程的热力学条件和动力学机制。最终揭示出碳质孕育Mg-Al熔体中Fe、Mn"毒化"晶核与否的本质机制,针对含Fe、Mn的Mg-Al熔体的碳质孕育提出新的细化机制,扩展镁合金的晶粒细化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课题应用背景明确,对Mg-Al系合金用高效晶粒细化剂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项目基本上完成了预定内容,主要针对Fe(Mn)在Mg-Al熔体碳质孕育晶核生成与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揭示碳质孕育Mg-Al熔体中Fe(Mn)“毒化”晶核与否及其与工艺条件之间的内在关系。获得以下几方面的重要结果:. Fe(Mn)对Mg-Al合金碳质孕育细化效果的影响与Fe(Mn)添加和碳质孕育交互处理顺序密切相关,即若Fe(Mn)预先存在于Mg-Al熔体再碳质孕育,则Fe(Mn)对细化效果无明显影响,此时有利于Al-(C)-Fe(Mn)相表面包覆有Al4C3的双相粒子生成并作为有效形核核心;反之,Fe(Mn)会显著抑制细化效果,晶粒粗化,此时碳质粒子主要为单相Al-C-Fe(Mn)粒子,其不是初晶α-Mg有效形核核心,即晶核被“毒化”。. 对于Mg-Al合金,碳质孕育后无明显的孕育衰退现象,Al4C3形核粒子随着保温时间延长会自身长大或相互聚集变大,其尺度和分布密度保持稳定。但若熔体含Fe(Mn),则碳质孕育保温超过30分钟晶粒即开始粗化,出现显著孕育衰退。在孕育初期,有效形核粒子主要以Al4C3和Al4C3表层包覆Al-(C)-Fe(Mn)相的双相粒子为主。但随保温时间进一步延长,有效形核粒子发生聚集沉降,双相Al-C-Fe(Mn)粒子也会转变为单相Al-C-Fe(Mn)化合物颗粒,导致孕育衰退。. 对于Al-C-Fe(Mn)三元合金相,其最可能为AlCFe3(AlCMn3)相。基于理论计算结果表明AlCFe3(AlCMn3)与-Mg间不存在位向关系,即AlCFe3(AlCMn3)不能作为-Mg的有效形核核心,而AlCFe3(AlCMn3)与 Al4C3间则存在位向关系,这将有利于可以作为-Mg有效形核核心的AlCFe3(AlCMn3)相表面包覆Al4C3的双相粒子的生成。Fe(Mn)对碳质孕育细化效果的影响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Al-(C)-Fe(Mn)相表面包覆有Al4C3的双相粒子生成,否则倾向于晶核“毒化”。. 本项目所取得的结果可针对Fe(Mn)是否“毒化”碳质孕育晶核并抑制细化效果这一分歧获得统一的观点,对于含Fe(Mn)的Mg-Al熔体的碳质孕育提出新的细化机制,从而扩展镁合金的晶粒细化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对Mg-Al系合金用高效晶粒细化剂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Mg-Al系合金熔体碳质孕育晶核的“免毒化”效应及机制研究
铝熔体中碳质粒结构演变与原位生成SiC渐进式反应机制的研究
镁熔体中富Fe团簇演变与Al–Fe分离机制的研究
Mg-Al系合金熔体内生尖晶石型氧化夹杂调控及其孕育细化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