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枯病一直是我国南方番茄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我国出现了青枯菌强致病力变异株系,为控制该株系的蔓延及预防其它新毒性株系的产生,有必要挖掘利用不同抗病基因,并研究抗病机理。本研究将具有对目前优势致病株系、强致病力突变株系不同抗性的四份栽培番茄材料与同一感病野生醋栗番茄杂交,开展比较研究,用SSR等标记全基因组筛查抗性QTL,发展加密标记对主效QTL精细定位,并分析主效QTL聚合对抗性的影响;应用mRNA表达谱分析两类抗性的差异表达基因;对两种株系的胞外分泌蛋白进行双向电泳及质谱分析,找到与致病力差异相关的蛋白/基因。.本研究试图从番茄基因组、转录组及病原菌蛋白组多角度解释不同抗源抗性差异的分子机理,研究结果将为抗病育种决策提供指导,并为研究番茄青枯病体系中寄主与病原互作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
青枯病是我国南方番茄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近年来华南蔬菜产区出现了青枯菌强致病力变异株系,为控制该株系的蔓延及预防其它新毒性株系的产生,有必要分析病原菌变异的原因,挖掘利用不同抗病基因,并研究抗病机理。本研究应用基因定位、蛋白组及VIGS等多种技术揭示病原菌致病差异及寄主抗性差异的分子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从国内外收集的31份番茄抗性材料进行人工接种及田间病圃鉴定,获得了一批抗病材料;.2)选择在番茄基因组上均匀分布的70对SSR标记,对31份材料进行抗性与基因型的关联分析,发现与抗性极显著相关等位变异数8个、显著相关等位变异数6个;染色体6上的标记W38x与染色体12上的标记LE020的贡献率分别为37.4%与28.2%,为两个主效位点,分别命名为bw6、bw12。.3) 对1486个番茄品种进行分析,发现282个材料(19%)含有青枯病抗病位点,分析表明:a. 青枯病抗性位点在我国番茄品种中广泛存在;b. 多数(73.1%)樱桃番茄含有青枯病抗性位点;c. 樱桃番茄主要利用了bw6位点;大果番茄主要利用了bw12位点。在br12区域高密度地发展了56个分子标记用于遗传作图及自然群体交换株筛选,将抗病位点定在标记InD12-27与InD12-4之间,两者的物理距离为30kb,该区域含2个抗病候选基因。.4)观测了青枯病强致病力菌株(RsH)、中致病力菌株(RsM)的在菌落形态、生长曲线上的差异,并用分子方法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RsH和RsM菌株具有亲缘关系密切、生理属性差异大的特点。.5)筛选获得了RsH和RsM菌株分泌的20个差异蛋白,主要参与胞外多糖合成、多条能量与物质代谢以及细菌生长等过程,其功能可能与两株细菌的致病力差异相关。.6)在优化番茄茎段蛋白提取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经RsH、RsM接种的Hawaii7996样本2-DE图谱,得到78个差异蛋白点,其中60个来自番茄,主要集中在甲硫氨酸循环、能量和碳水化物代谢、热激蛋白及胁迫诱导蛋白等多个方面。.7) 利用VIGS技术对获得的差异蛋白对应基因sly_MS1、sly_SAHH1、SAM3、GAD2、LeSSADH进行分析,验证了各基因在番茄防御反应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将为抗病育种决策提供指导,并为研究番茄青枯病体系中寄主与病原互作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伴有轻度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18)F-FDG PET的统计参数图分析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天津市农民工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
番茄无致病力青枯菌的遗传稳定性及其分子机制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参与番茄抗青枯病的分子机制
番茄组蛋白去乙酰化家族基因的分离鉴定及其在抗青枯病中的功能研究
花生青枯病抗性QTL定位及候选基因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