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柏皮汤是传统古方,临床常用于保肝及治疗黄疸,对于有些湿热黄疸,久治不愈,脾胃受伤,正气稍衰,而阴分伏热者,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前期通过拆方研究发现栀子黄柏给药组的保肝和利胆效果均较全方组好。本项目通过复制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进行栀子柏皮汤及其拆方药效研究,结合栀子柏皮汤化学成分分离,以及含药血清指纹图谱与退黄作用的谱效关系研究,同时结合药代动力学研究,通过化学-拆方-谱效-药动学立体系统,揭示栀子柏皮汤退黄作用的物质基础,将为开发高效低毒、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明确的栀子柏皮汤退黄药物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本项目的完成,将建立一种体内活性物质研究的新方法,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一种新手段。
黄疸是一种常见临床病证,主要表现为目黄、身黄、小便黄。黄疸临床多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以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最常见。若肝炎患者黄疸高且持久不退,可发生肝细胞液化性和凝固性坏死而导致患者死亡。栀子柏皮汤是传统古方,临床常用于保肝及治疗黄疸,对于有些湿热黄疸,久治不愈,脾胃受伤,正气稍衰,而阴分伏热者,可收到较好的效果。本课题通过对栀子柏皮汤化学成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复方的醇提液中分离获得14个化合物,利用HPLC-DAD法多波长检测栀子柏皮汤中8种成分的含量,比较了栀子柏皮汤合煎液与分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获得了最佳提取工艺;采用四氯化碳引起的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和正常大鼠胆总管引流的方法,证实了该方的保肝利胆作用;采用以异硫氰酸萘酯灌胃诱导大鼠肝损伤基础上,同时结合高温高湿的环境因素、高糖高脂的饮食因素的方法,复制阳黄证大鼠模型,结果表明栀子柏皮汤对阳黄证模型大鼠有治疗作用,清除自由基、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肝脏损伤,可能为其退黄机制;拆方结果证实栀子柏皮汤组方严谨,配伍得当;对栀子柏皮汤及其拆方含药血清的谱效关系研究显示栀子柏皮汤经灌胃给药后出现4个入血成分,但未在体外制剂图谱中找到对应峰,可能是经代谢后在血中产生,其中栀子入血代谢产生的2号峰可能为药效成分;采用LC-MS对栀子柏皮汤入血后成分进行检测,在含药血清中找到了栀子苷和甘草苷,绘制了这2种化合物的药时曲线,并计算了药动学参数;为深入研究栀子柏皮汤治疗中医阳黄证分子作用机制,我们建立了胆汁淤积动物模型,研究活性氧ROS激活的硫氧还蛋白结合蛋白(TXNIP)/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体和Toll样受体蛋白4(TLR4)在黄疸型肝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并考察栀子柏皮汤的干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栀子柏皮汤能够缓解大鼠肝脏脂质过氧化,下调ROS的含量,从而逆转炎症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的异常表达,降低了肝脏中炎症因子的水平,改善黄疸型肝炎症状,进而缓解ANIT引起的胆汁淤积肝损伤。这一发现为黄疸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为该疾病的药物开发开拓了新的思路。本研究通过化学-拆方-谱效-药动学立体系统,揭示了栀子柏皮汤退黄作用的物质基础,为开发高效低毒、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明确的栀子柏皮汤退黄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当归补血汤促进异体移植的肌卫星细胞存活
圆柏大痣小蜂雌成虫触角、下颚须及产卵器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壮药黄根中多糖含量的测定
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形成过程中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变化特征
3-羟基糖取代对槲皮素与人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茵栀黄方利湿退黄作用药效物质、作用机制及其配伍规律研究
从茵栀黄方提取物-含药血清-细胞摄入物中筛选退黄药效物质
基于细胞药代动力学与代谢组学的茵陈退黄机制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栀子豉汤多成分多靶点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及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