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小檗属Wallichianae组分布中心的横断山区,通过野外居群取样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深入地研究该组约47种植物主要分类学性状特征的种内变异式样,其中4种植物虽然已经合法发表,但目前尚未被《中国植物志》小檗属收录。对于在中国小檗属分类学研究中已经普遍应用的性状特征,如叶刺类型、叶片形态、花序中所含小花数目、花部组成及数目、果实形态及所含种子数目等,重点研究它们的变异范围或数量特征,并进行统计分析。首次利用扫描电镜全面观察该组叶表皮微形态及花粉形态特征,首次研究它们的核型特征,揭示这些新性状的分类学意义,尤其核型特征将有助于认识物种分化的遗传学基础。综合分析有关分类学性状特征的种内变异式样,及其在种间的间断分布情况,对横断山区小檗属Wallichianae组开展分类修订处理,并探讨组内的系统演化关系。
通过野外考察、居群取样、实验室分析及国内外主要标本室查阅标本等方法,比较深入、全面地研究了横断山区小檗属(Berberis)Wallichianae组种类主要分类学性状特征的种内变异式样。叶片形状、叶片长宽比、叶缘刺齿密度、叶片背面是否具粉霜等叶片特征存在一定的种间差异。光镜观察结果显示,小檗属植物叶片表皮细胞平周壁轮廓呈近似的四边形至六边形,或呈不规则形,垂周壁波状或近平直。气孔器通常位于叶片下表皮,主要为无规则型和辐射型。叶片表皮细胞平周壁轮廓及垂周壁特征具有显著的种间差异。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小檗属植物叶表皮蜡质层纹饰类型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 花被片数目、花被片颜色、内萼片及花瓣大小、花瓣先端、子房内胚珠数目等特征呈现出丰富的变异式样,并具有显著的分类学意义。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小檗属植物种子表皮微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光镜与电镜观察发现,血红小檗等十余种植物花粉粒形状都呈近球形,具螺旋状萌发沟、多沟等特征,但种间差异不够显著。 大理小檗B. taliensis、卷叶小檗B.replicata等6种植物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都是二倍体,2n=28。在横断山区东缘的四川夹金山地区,已经发现1个新种,即宝兴小檗Berberis × baoxingensis X.H. Li。已经对卷叶小檗、近光滑小檗、鸡脚连等种类的种内变异式样进行了全面的订正。此外,研究了横断山区小檗属Wallichianae组有关种类的地理分布式样,确定了一些中国特有种类。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圆柏大痣小蜂雌成虫触角、下颚须及产卵器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菊属植物种内变异式样及种间关系的研究
小檗科(Berberidaceae)系统基因组学及叶绿体基因组进化研究
小檗科鬼臼亚科繁殖生态学研究
中国广义小檗科植物化学系统和进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