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邪是最常见的外感病因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在温暖及潮湿的环境下滋长的疾病,在未来将会更加普遍。中医认为湿性粘滞,其致病具有症状反复发作,时起时伏,缠绵难愈等特点。我们以往的大样本临床研究也表明,当中医病因辨证有湿邪的外感病,其病程确实较无湿者长。但国内外学者对于湿性粘滞的本质- - 湿邪为什么会致使疾病缠绵难愈的免疫学机制,却未深入研究。为了深入探讨湿性粘滞的本质,我们拟采用流感病毒株FM1制造流感小鼠模型,并且运用自动人工气候箱模拟现实中的风、寒、湿、燥、火、寒湿、湿热等环境,通过比较不同环境下饲养的正常小鼠及FM1流感小鼠RLH(receptor of the 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 I (RIG-I)-like helicases ,维甲酸诱导基因I类螺旋酶受体)信号通路上下游免疫指标的变化,及流感小鼠体内病毒复制情况,以期阐述湿性粘滞的科学原理。
湿邪是中医外感病因的“六淫”之一,其致病特点为疾病病程长,并且缠绵难愈。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因“湿”致病的疾病将会越来越多。在“湿邪”病机存在下,机体清除病邪的能力下降,并可能使病情加重、病程延长,但其导致上述致病特点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为了深入探讨“湿邪”的致病特点,阐明“湿性沾滞”的病机本质,本研究采用人工气候箱人为制造正常环境、常湿环境和湿热环境等不同的饲养环境,并采用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FM1病毒滴鼻建立小鼠流感模型,比较不同饲养环境中流感小鼠的一般生存状态,不同饲养环境中流感小鼠体内病毒复制情况,不同饲养环境的流感小鼠呼吸系统的微观病理改变,不同饲养环境中流感小鼠体内免疫识别信号通路RLH上下游免疫指标的改变,以及比较不同环境中流感小鼠体内免疫应答通路TLR7免疫指标的改变等,以期初步阐明“湿邪”致病特点的免疫学机制,以及中医“湿性粘滞”的科学原理及其本质。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病毒感染后,通过电镜和病理观察,湿邪饲养环境下FM1小鼠呼吸道及肺损伤较为严重;通过基因和蛋白检测发现,接种流感病毒后机体免疫识别和免疫应答通路启动,其免疫通路明显上调,并且释放多种不同炎性因子;在常湿环境和湿热环境中FM1病毒感染的小鼠,与正常饲养环境中的流感小鼠相比,体内免疫识别RLH信号通路被下调(其通路上的IRF3,IRF7,MYD88,RIG-1,TBK-1的mRNA及蛋白被下调,其炎性因子IL-4, IFN-γ,IL-10,IL-17表达减低)。免疫应答TLR7通路同时也被下调(其通路上的TBK-1,NF-κb,IRAK-4的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上述结果说明湿邪环境下,机体免疫识别和免疫应答功能下降,产生干扰素能力降低,所以清除病毒能力降低,使疾病病程变长,同时病毒复制能力加强,症状加重;上述结果可能是“湿性沾滞”致病特点的免疫学机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基于不同饲养环境下流感小鼠肠道微生态及肠道黏膜免疫的变化探讨湿性粘滞的本质
基于不同饲养环境中流感小鼠肠道菌群及Th/Treg平衡的变化研究湿性粘滞的本质
基于不同饲养环境下流感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变化及脑肠互动探讨“湿性重浊”的病生机制
不同治法方药对不同饲养环境下FM1流感小鼠TLR7/NF-κB、RLH信号转导调控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