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我国疟疾流行最严重的省之一,由于疟疾流行严重和用药不规范,出现对多种抗疟药物包括青蒿素类产生抗性的恶性疟虫株。青蒿素类药物是抗击疟疾的最后一道防线,及时而准确地监测抗药性的产生及研究抗药性机理尤为重要,为全球关注。我国目前在抗药性机理以及抗药原虫种群动态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该课题将使用分子生物学和种群遗传学方法,在云南这个使用青蒿素类历史最长的难得的研究现场,对恶性疟原虫青蒿素类药物抗性的分子机理作深入的研究,以探索疟原虫抗青蒿素药物的分子机制,揭示恶性疟原虫青蒿素类药物抗性的分子靶点,为潜在的计算机药物设计提供依据,为分子检测抗药性提供手段和方法,为我国和全世界的疟疾药物防治再做贡献。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潜在的应用价值。
为研究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的可能的抗药性机理,监测抗药性以及在大湄公河流域区扩散的最新情况,我们进行了该研究。 通过对中缅边境地区采集样品200多株的恶性疟原虫的msp1,msp2,glurp 基因分析确定出单一虫株。对单一虫株中生长旺盛的51株进行精确测定,测定其对青蒿素类药物青蒿琥酯和双氢青蒿素的IC50值,并且进行基因的关联分析。通过精确抗药性测定,虫株对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的半数抑制浓度(50%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IC 50 )的范围比较窄,在3-6倍, 而青蒿琥酯(artesunate)IC 50的的范围比较宽,为1-12倍。通过基因分析,没有发现pfmdr1拷贝数变异,以及pfcrt, pfmdr1, pfATP6, pfmdr6 and pfmt (a putative metabolite/drug transporter) 基因的变异位点与IC50的明显的关联性。同时进行的基因多态性分析表明,经过msp1,msp2,and glurp分析表明,研究地区的恶性疟原虫有高的多态性。4年收集的258样品,监测出22种片段长度多态情况。45.7%的病人有多株混合感染。最小MOI(minimum 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为1.41.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莱州湾近岸海域中典型抗生素与抗性细菌分布特征及其内在相关性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恶性疟原虫K13基因M579I突变参与青蒿素抗性机制的研究
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代谢的影响及其参与青蒿素耐药的调节机制
青蒿素抗性疟原虫改变宿主肠道菌群-肠-肝代谢轴功能及潜在机制研究
用Drug-Western法分离恶性疟原虫cDNA编码的青蒿素类药物结合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