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控制技术的发展远远比不上新的噪声源的出现与噪声量的激增,如何利用整体环境的优化来降低噪声带给人们的不舒适感也是噪声治理的新思路。视觉和听觉交感作用对环境噪声主观烦恼度影响的研究,旨在通过心理声学实验探讨颜色视觉、明度视觉和运动视觉三个基本的视觉因子对交通噪声主观评价的影响,并通过单维因子的水平变换和相互组合研究噪声源和室内场景的视觉特征对噪声主观感受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大量街区的实景录音录像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在特定噪声背景下的景观特点对噪声主观评价的影响维度及程度,为如何利用视觉景观减少噪声主观烦恼感进行探讨。预期的结果将有利于对噪声主观评价机制理解的深化,为噪声防治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将声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来优化整体环境,从而在无法绝对消除噪声的今天,教会人们如何在噪声中更好地生存。
. 在噪声控制技术无法完全阻止声环境恶化的现状下,利用整体环境的优化来减弱噪声带来的不舒适感是噪声治理的新思路,视觉和听觉交感作用对环境噪声主观烦恼度的影响的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末,但研究多处于多因素混杂的初探阶段,研究范围也仅仅停留在室外景观和更取决于声源物理特性的响度指标上,对单一视觉因子如颜色、明度等对噪声主观感受影响的基本规律探讨得不甚深入,对复杂场景下多视觉因素对噪声烦恼度影响的权重和相互关系涉及较少,对于环境设计的整体优化不能产生较直接的指导作用。.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心理声学实验查明了颜色知觉和明度知觉对噪声烦恼度影响的机制和规律;二是通过将不同的颜色因子和明度水平进行组合,并且与室内场景(如书房和起居室)相结合来探讨视觉因素对室内声舒适度评价的影响和程度,并探讨视听觉交互作用是否受到室内不同场景因素的影响;三是利用街区的实景照片、录像和录音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了在特定环境噪声背景下的景观特点对噪声主观烦恼度评价影响的程度和交互关系,从而为如何从规划、建筑的角度来营造“舒适的声环境”提出新的思路。通过本项目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一、在单一视觉因素对噪声烦恼度主观评价的实验中可以发现颜色是影响被试对噪声(特别是道路交通噪声)主观烦恼度评价的一个非常显著的因素,而且颜色知觉与声压级具有交互作用,特别是当噪声暴露量在45dB至65dB时,不同的颜色知觉会对噪声的主观评价产生不同的影响,适当地选择颜色设计能起到“视觉降噪”的效果,而且这种效果不存在个体差异;二是在室内环境中明度因子会显著影响噪声主观烦恼度的评价,低明度环境会显著增加噪声的主观烦恼度。同时颜色和明度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如果室内色调以暖色调为主时,建议选用较高的明度能缓解噪声带来的不舒适感。如果室内以冷色调为主,则建议选用中等明度更能减弱噪声带来的危害;三是在室外场景(以商业街为例)中道路的宽度、沿街建筑和街道的高宽比、建筑的密集程度、有无绿化和建筑的颜色等等都是影响人们对噪声烦恼度评价的因素。通过适当的规划和建筑布局设计,可以有效地从视觉上营造“安静的”声环境,特别是在人流密集、噪声暴露量大的室外环境中。.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拓展了环境噪声控制的新思路,为整体人居环境舒适度的提高奠定了理论基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F_q上一类周期为2p~2的四元广义分圆序列的线性复杂度
基于对烦恼性声事件听觉注意的混合噪声烦恼度研究
低频噪声暴露下机体生理效应及其主观烦恼的生理表征
主观幸福感对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工作绩效的影响
数字地貌晕渲的主观特征塑造与视觉适宜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