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快速城镇化地区特大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多维识别、发育机理及空间治理路径研究—以郑州市为例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871159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57.00
负责人:孟德友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批准年份:2018
结题年份:2022
起止时间:2019-01-01 - 2022-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文玉钊,史焱文,李欣,雒海潮,朱纪广,海贝贝,张少楠
关键词:
发育机理特大城市空间治理多中心空间结构多维识别
结项摘要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big cities has been evolving from monocentric to polycentric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sprawl, which is the major trends in highly urbanized and rapidly urbanizing areas.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Taking Zhengzhou, a mega city in rapidly urbanizing areas in Central China, as a study case, following logic from phenomenon identification to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mechanism analysis, effect evaluation and governance path, this project aims to observe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evolution trends and generative mechanism of polycentric spatial structure of mega city in rapidly urbanizing areas in Central China. Through constructing a diversification index system combin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 spatial analysis technology, based on multidimensional index integration the polycentric spatial structure shape identification method will be explored so as to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ocess of polycentric spatial structure. The evolution mode and law of polycentric spatial structure will be summariz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evolution of polycentric spatial structure will be explore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polycentric spatial structure will be measured. Aiming at the urban issues existed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urban polycentric spatial structure, the urban spatial governance path will be explored and strategy will be suggested based on spatial inventory optimization perspective, which is helpful to enrich the theory system of urban polycentric spatial structure, and also can provide some scientific basis for urban planning and polycentric urban spatial governance.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大城市空间蔓延过程中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空间结构演化成为高度城市化和快速城镇化地区的主要趋势。项目以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为指导,以内陆快速城镇化地区特大城市郑州为案例,沿着现象识别—特征分析—机理分析—效应评价—治理路径的研究思路,对快速城镇化地区特大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态特征、演化过程和发展机理展开研究。通过构建多维指标体系结合遥感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索多维指标综合集成的多中心空间结构形态识别方法,刻画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发展特征和过程;凝练多中心空间结构的演化模式和规律;剖析多中心空间结构发展演化的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测度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社会经济效益;针对当前城市多中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空间存量优化的多中心城市空间治理路径和策略;有助于深化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理论研究,为城市规划建设和多中心空间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摘要

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被认为是缓解单中心集聚所产生的城市交通、环境等问题的有效空间组织形式。本项目以内陆快速城市化地区特大城市郑州市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多类型电子地图POI数据、出租车和电动车出行轨迹数据以及人口和经济数据等,在采用多种空间分析方法揭示郑州市主城区商业服务业集聚格局与演化过程特征的基础上,探索性的尝试了多种城市功能多中心体系的识别方法对郑州市主城区城市功能空间的多中心体系进行了识别,分析了郑州市城市多中心体系的静态形态结构和动态关联特征,剖析了多中心空间结构发展演化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提出了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优化调整的建议和空间治理的对策。研究发现,(1)基于多类型POI要素的空间加权叠加法、基于词向量数据场轨迹引力的多中心识别方法和基于引力势力范围的多中心空间形态识别方法是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有效可行的识别方法和技术;(2)郑州市主城区由核心城区向边缘城区已逐步形成较为突出的多中心层级体系,但次级中心体系的集聚吸引能力不足,对城市功能的疏解作用有待提升。(3)强化多中心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加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提升多中心体系的产业集聚效应就业吸纳效应,促进多中心间实现良性互动发展,是充分发挥多中心空间结构效能的有效途径。研究为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识别与分析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丰富了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理论研究;厘清了郑州市现有城市功能空间结构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城市功能空间多中心化的路径和策略,对指导城市规划设计,引导特大城市空间有序发展,缓解大城市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为其他城市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OI:10.17521/cjpe.2019.0351
发表时间:2020
2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DOI:10.11821/dlyj020190689
发表时间:2020
3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DOI:
发表时间:2018
4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DOI:10.15986/j.1006-7930.2017.06.014
发表时间:2017
5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DOI:10.11821/dlyj201810008
发表时间:2018

孟德友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新数据环境下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演变机制研究——以郑州市为例

批准号:41601116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崔彩辉
学科分类:D0108
资助金额:19.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中部地区县域新型城镇化路径模式及空间组织研究- - 以湖北省为例

批准号:51178200
批准年份:2011
负责人:黄亚平
学科分类:E0802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西北内陆中心城市居住空间演变与分异研究——以兰州为例

批准号:41161028
批准年份:2011
负责人:张志斌
学科分类:D0109
资助金额:48.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4

城市区域尺度下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生产率效应及其提升路径研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

批准号:71804098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李顺成
学科分类:G0413
资助金额:18.5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