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表面多糖抗原的遗传基础是研究致病菌形成和变异机制的重要突破口。细菌表面多糖抗原在宿主免疫系统长期压力下形成了自然界中已知最突出的多样性,负责其合成的基因簇是细菌染色体上最具多变性的区域,是研究细菌遗传变异的最适材料之一。目前国际上对革兰氏阴性细菌表面多糖的研究多针对于O抗原,而对荚膜多糖的系统研究在国内外尚属空白。克雷伯氏菌的荚膜多糖抗原是其主要的致病因子,也是其血清学分型的靶分子,其多样性的遗传基础和变异规律的研究是理解致病菌形成机制的重要基础。本课题将选取有代表性的20种克雷伯氏菌荚膜多糖抗原基因簇进行破译,通过对已破译的10种荚膜多糖抗原基因簇和新破译的20种基因簇的比较分析,系统研究克雷伯氏菌荚膜多糖抗原的遗传基础,阐明其多样性形成和扩散的机理,研究致病菌的形成和变异机制,另一方面,鉴定克雷伯氏菌荚膜多糖抗原的特异分子标识,建立其分子分型方法。
细菌表面多糖抗原在宿主免疫系统长期压力下形成了自然界中已知最突出的多样性之一,负责其合成的基因簇是细菌染色体上最具多变性的区域,是研究细菌遗传变异的最适材料之一。目前国际上对革兰氏阴性细菌表面多糖的研究多针对于O抗原,而对荚膜多糖(K抗原)的系统研究在国内外尚属空白。克雷伯氏菌的K抗原是其主要的致病因子,对其多样性的遗传基础和变异规律的研究是理解该致病菌形成机制的重要基础。. 本课题完成了62株克雷伯氏菌的K抗原基因簇的序列破译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了这些克雷伯氏菌K抗原基因簇的全部遗传信息。通过对大量克雷伯氏菌K抗原基因簇的比较分析,结合对抗原化学结构的整体分析,使我们对K抗原的合成及运输过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相关结果也为研究属内菌株间以及与其他属的菌株间K抗原的进化关系奠定了基础。课题在克雷伯氏菌的K抗原基因簇中共发现了244个糖基转移酶基因。根据糖基转移酶的蛋白序列相似性和抗原结构的相似性,共预测了126个糖基转移酶的功能,该结果对从功能角度认识克雷伯氏菌K抗原多样性的形成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筛选到了61种K血清型克雷伯氏菌的特异分子标识,并初步建立了用于检测这些致病性K血清型克雷伯氏菌的分子分型方法。. 本课题共发表SCI论文4篇(全部为通讯作者)。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2016年夏秋季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威氏棘冰鱼脂肪酸组成及其食性指示研究
沙门氏菌O抗原遗传与分子进化的研究及分子分型系统的建立
阴沟肠杆菌O抗原分型体系的建立及其遗传与分子进化的研究
克雷伯氏菌氧化还原电位响应的分子机制
干巴菌遗传多样性及菌塘建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