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以右室心肌萎缩及纤维脂肪替代为病理特点,表现为右室功能障碍和室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尽管已发现了一些突变基因可能是ARVC的候选致病基因,但还有半数ARVC患者不存在上述基因突变。因此,不能排除存在尚未被发现的ARVC致病基因。近两年,应用外显子组测序方法寻找疾病的致病基因有一些非常成功的先例。它的特点是覆盖度更深、数据更准确,更简便、经济和高效。我们在前期工作中应用外显子组测序的方法,在2例ARVC患者中获得了一些新的基因突变。在此基础上,本课题将在扩大样本量的6例ARVC患者进行外显子组测序,以验证前期工作,并进一步在13例患者对获得的突变基因进行精确测序,以发现新的ARVC候选致病基因,并对其进行基因表达和功能研究,最终获得新的ARVC致病基因。本课题的完成将有利于在分子水平阐明ARVC的发病机制及对ARVC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C)以右室心肌萎缩及纤维脂肪替代为病理特点,表现为右室功能障碍和室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尽管已发现了一些突变基因可能是AC 的候选致病基因,但还有半数AC患者不存在上述基因突变。因此,不能排除存在尚未被发现的AC致病基因。近年来,应用外显子组测序方法寻找疾病的致病基因有一些非常成功的先例。它的特点是覆盖度更深、数据更准确,更简便、经济和高效。本课题对6例AC患者进行了外显子组测序,并进一步在13例患者对获得的突变基因进行了精确测序。本研究在AC患者中发现了桥粒蛋白基因DSG2和PKP2突变(DSG2 p.L797Q; PKP2 p.S249T, p.E808fsX30)。进一步的功能学研究显示,DSG2 p.L797Q突变并未影响蛋白定位及表达,但通过功能预测,该变异可能属于疾病易感基因,通过增加患者疾病易感性而参与AC发病过程。在携带PKP2 p.S249T, p.E808fsX30变异的病变心肌组织中, PKP2蛋白表达量降低,与此同时,闰盘蛋白JUP和Cx43的表达也显著降低。因此,我们推断PKP2基因的这二种突变可能是通过影响闰盘蛋白表达参与AC的发病过程。此外,我们在细胞学水平探讨了与PKP2调控相关的RhoA激酶在AC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AC患者心肌组织中RhoA活性与PKP2表达调控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该激酶在病变心肌组织中活性增加,在其活性增加的心肌组织中,缝隙连接蛋白Cx43的表达也增加,细胞学实验结果也证实,心肌细胞中RhoA活性升高后,Cx43表达上调。因此,我们推论,RhoA可能参与了AC发病过程,并通过影响缝隙连接蛋白Cx43表达发挥作用。本课题的完成将有利于在分子水平阐明AC发病的分子机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10个资源型省份的经验证据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中脂肪细胞的起源
PKP2特定位点突变与双心室受累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关联及发病机制研究
PKP2特定位点突变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心房病变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SCN5A基因突变致右束支传导阻滞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