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恶性肿瘤发展和转移过程中,癌周基质细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证实,胰星状细胞是胰腺癌中的重要癌周基质细胞,而胰星状细胞在胰腺癌的发展和转移中是否起作用及其机理仍不清楚。本项目首先建立体外上清-细胞及细胞-细胞两种共培养模型,研究永生化人胰星状细胞(IPSC)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转移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并研究IPSC对胰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作用;然后体内建立裸鼠原位胰腺癌模型,研究胰星状细胞对胰腺癌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最后研究直接共培养情况下IPSC对胰腺癌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阐明胰星状细胞促进胰腺癌侵袭和转移的分子机制。本研究旨在初步揭示胰星状细胞能促进胰腺癌的浸润和转移,阐明其分子机制,为胰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本研究首先建立永生化胰腺星状细胞(IPSC)与上清和胰腺癌细胞Patu8988共培养的模型,发现在与IPSC共培养后,Patu8988的增殖、粘附、迁移以及侵袭能力均有明显增强,而H2O2诱导的Patu8988细胞凋亡受到抑制。RT-PCR及Western blot显示,与IPSC上清共培养后,Patu8988表达上皮特性的基因E-钙粘蛋白(E-cadherin)下调,而表达间质特性的基因的Snai1和波状蛋白(Vimentin)的表达上调,两者均具有时间依赖性。然后各培养3株来自胰腺癌及慢性胰腺炎的原代星状细胞,提取RNA,并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胰腺癌来源的胰腺星状细胞和慢性胰腺炎来源的胰腺星状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结果发现与胰腺炎来源胰腺星状细胞相比,胰腺癌来源的胰腺星状细胞有112个基因下调,11个基因上调。从上调的11个基因中选取CELSR3 (cadherin, EGF LAG seven-pass G-type receptor 3),作QRT-PCR,结果发现胰腺癌来源的胰星状细胞(PC-PSC)CELSR3的拷贝数明显高于胰腺炎来源的胰星状细胞(CP-PSC),进一步证实了基因芯片的结果。.本研究结果表明,胰星状细胞能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粘附、迁移和侵袭,并能抑制其凋亡;胰星状细胞可促进胰腺癌的进展和转移,其机制可能是促进了Patu8988细胞上皮向间质的转化。胰腺癌来源与慢性胰腺炎来源的胰腺星状细胞基因 表达的差异,为针对胰腺星状细胞来治疗胰腺癌提供了靶基因。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当归补血汤促进异体移植的肌卫星细胞存活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Wnt 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影响
胰腺癌微环境中胰腺星状细胞高表达IL-22对促进胰腺癌细胞侵袭转移机制的研究
MKK4促进胰腺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
星状细胞高表达Galectin-1竞争性结合Galectin-3结合位点并促进胰腺癌侵袭转移机制研究
癌周热激活的肝星状细胞促进肝癌热消融后残癌生长、侵袭转移分子机制及其靶向干预